出殡与风水

出殡,是阴阳两界的大事,不仅关乎死者的安息,更关乎家人的吉利。雾天出殡,除了视线受阻外,更蕴含着一种晦气的象征。尽管有雾出殡谐音“务事”,给人一种倒霉的错觉,但在风俗中,这并无大碍,只是一种巧合,无需过分担忧。

出殡,指的是将灵柩移至墓葬地或殡仪馆舍的过程。在山西等地,旧时的出殡仪式中有一环节称为“点主”,即请人用朱砂笔在牌位上添加一点,使“王”字变为“主”字,寓意成为神灵。

入殓则是将死者装入棺材的过程。各地入殓的时间各不相同,有的地方是在死后3天、5天或7天进行。比如陕西渭南大荔县,是在出殡前一天上午入殓。

入殓时,死者的儿子负责抱尸入棺。在晋东南沁县一带,讲究用红布围上死者头部,然后由长子抱头,其他人抬其身体,脚先头后出屋。屋外则有用毯子遮阳或打伞的习俗,以防天日照晒。入棺时,死者的脚先进棺,然后平放棺内。有的地方在死者手中放置物品,如男性死者右手放鞭子,左手放馒头。

在丧葬习俗中,“殡”指的是灵柩停放一段时间后再安葬的过程。“殡”的意象取自于“宾”,装载死者的灵柩,如同宾客一般离开家。停放灵柩的地点一般设在正堂西方,然后设置孝堂,子孙日夜守灵。通常情况下,会在三天内出葬。

出殡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为死者准备墓穴、棺木和筹备葬礼。间隔时间因地域和身份而异。周代的丧葬制度中,天子要出殡需七个月,诸侯五个月,大夫三个月。民间则根据家庭情况自行决定。汉代的葬期大大缩短,但官宦之家为了寻求风水宝地,可能会将灵柩停留数年之久。大多数家庭都希望亲人能尽快入土为安。

出殡的过程自古以来充满了各种习俗。明清时期,出殡前要请阴阳先生写殡葬日期,并需经过验证。出殡前一天,亲友前来送葬或诵读经文,众孝子守夜。出殡当天早晨,孝子扫去棺木上的浮土,然后在棺木下垫一枚铜钱。接着是“辞灵”,然后灵柩出堂,孝子手执法器前行。出门后,灵柩放在灵车上,前置丧盆焚烧纸钱。

途中习俗也颇为丰富。送葬者用绳子拉着灵车前行,执绋者的数量和挽歌的表演都根据死者的身份有严格规定。这一过程中还有“路祭”的仪式。“路祭”在唐朝时期已经流行开来。在清朝时期,“路祭”更是庄重而重要的一环。“出殡”过程中的习俗丰富多彩且充满深厚的文化内涵。

生肖守护神|生肖配对|12生肖配对|生肖属相配对|生肖运势|十二生肖配对表|十二生肖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