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过大年,贴春联的讲究与禁忌,搞不清就要闹笑话

有人说,只有在农村,才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特别是那火红的春联,更是将新年的喜庆气氛推向极致。春联,在亳州农村被亲切地称为对联、门对子。小时候的村里,识字的人不多,写得一手好字的邻居更是珍贵。一进入腊月,便会有乡亲带着红纸和墨汁,登门请求写春联。有时,一个人要负责全村的春联,工作量可想而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年轻人读书多了,不论毛笔字写得如何,都直接模仿,倒也省去了求人的麻烦。于是,曾经讲究书写艺术字体的春联,变得“千奇百怪”,过往的邻居都会驻足评论,有的让人称赞,有的引人发笑,更增添了过年的气氛。

如今,大多数农村人都外出打拼,没有时间和精力写春联。春联市场异常火爆,虽然机印的春联精致漂亮,但总觉得少了些许灵魂。贴上春联依然是春节中村子里最大的亮点。

火红的春联不仅具有辟邪除灾、迎福纳祥的寓意,对农村人来说,更是对新年美好愿望的寄托。家中老人、生意人、农户都有自己的春联愿景。春联上写满了对新年和生活的美好期望。

贴春联除了烘托节日气氛,还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在一些农村,不贴春联的人家往往是父母或家中长辈去世未满三年的人家,他们要么贴彩联以示追思,要么不贴春联。贴春联的时间和方式也极为讲究。小时候的农村人普遍较贫穷,欠债的人家往往会提前贴上春联,以免债主上门讨债。如今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农村人家仍然不愿意太早贴春联以示家庭殷实。

贴春联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愿都是相同的。这是一种春节习俗的传承与延续。贴好春联后,孩子们会在旁边聆听和学习这些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影响。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这些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十二生肖本命佛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