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章 旷野的吗哪

摩西时代的天降神粮与旷野之旅

当以色列全会众在旷野因缺乏粮食而抱怨时,他们的领袖摩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怀念在埃及的安逸生活,质疑摩西带领他们走出埃及的决定。神听到了他们的呼声,并承诺将粮食从天降给他们。这就是吗哪——神赐予的食物,它如同白霜般的小圆物,滋润了以色列人的心灵。当他们看见这种神奇的食物时,他们相互询问:“这是什么呢?”摩西告诉他们:“这是给你们吃的食物。”「出埃及记 16:13-15」这不仅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更是对他们信仰顺从的培训。尽管吗哪是白白赐给以色列民,但他们必须早起去拾取,否则便会失去这份恩赐。这种奇妙的分配方式确保多收不多余,少收不少缺。对于那些贪婪之人,他们所收获的永远只够一俄梅珥,而对于那些尽力而为的人,神会补足他们的不足。这就是神按照人的需求来赐予的方式。「出埃及记 16:17-18」

旷野之旅中的吗哪讲章揭示了罪恶的本质。罪恶在于其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只有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严重的程度时,才能被认定为犯罪。我国的刑法根据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有选择地将某些行为宣布为犯罪,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定。旷野的四十二站也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每一站都代表着以色列人在追寻神的路程中的一段经历。这些站点不仅是地理上的标记,更是他们信仰历程中的里程碑。

关于旷野呼声的讲章为何消失,原因是由于版权问题而被迫下架,这让许多用户感到遗憾。旷野第二站以倘的属灵含义是代表着旷野边缘,是以色列人第二次宿营的地方,也是他们信仰旅程中的一个重要站点。至于摩西举蛇的讲章,它讲述了摩西如何为百姓解决蛇咬的问题,并预示了人子将来的举扬。这些经文不仅记录了摩西的事迹,更深刻揭示了信仰的奥秘和神与人之间的奇妙关系。

在这卷民数记中,记录着一种生命的轮回与重生。我们看到,一代旧人在旷野中凋零,而一代新人则步入应许之地迦南。这看似沉寂的历程,实则暗藏着两次重大的“人口普查”。

第一章中,以色列20岁以上的男丁人数达到6003550人,这一代人如同被风吹散的落叶,大多消逝在旷野之中(约书亚和迦勒两人除外)。在二十六章40年后,新一代以色列人的数量略有减少,20岁以上的男丁为6001730人。尽管数字有所下降,但生命的脉络却得以延续。

在这其中,有两个核心主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是叙事,它围绕着人类无法遵行律法,必须为罪付出代价而展开。旧人在旷野中的罪状主要表现为“抱怨”,这一行为至少出现了十二次之多。神要治这些罪人于死地,因为他们的抱怨源于夏娃的贪欲,她们不仅控诉上帝的命令,还互相指责对方。抱怨中充满了谎言与夸大其词。埃及的奴隶生活、旷野生活的中间状态也都成为了抱怨的源头。这些抱怨不仅传染给他人,导致整个民族怨声载道,还容易引发叛乱和革命。更为严重的是,抱怨会得罪神,导致神的惩罚。

第二个主题是向神活着,也就是向基督活着。这一主题在民数记中通过神的话语特别表现出来。在这部著作中,关于仪式的律法是道成肉身的中心信息,主要涉及会幕的秩序、人的圣洁和罪人献祭等方面。这些信息都指向了基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帝对崇拜程序仪式的极端强调,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他如何在看得见的形式上与我们同在。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施恩具和反对当代反仪式文化的解构都至关重要。上帝要求我们按照他的意愿去敬拜他,按照他所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来敬拜,排除一切“我认为应该怎样崇”的狂妄与傲慢。

这部民数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揭示生命真谛与人性挣扎的巨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软弱、抱怨的恶果以及对基督的向往与追求。这一切都构成了这部著作独特的魅力与深度。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十二生肖本命佛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