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古代看风水的九种概念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日,我们略谈其中关于“龙脉”的几种主要概念,带你走进古代风水的神秘世界。
在风水术中,“地理五诀”居首,这五诀便是:龙、穴、砂、水、向。对应的五大活动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那么,何为“龙”呢?
龙,实为山的脉络,是地理风水的核心要素之一。寻龙的过程便是探寻山脉的起源与走势。其中,“祖宗山”是山脉的出处,“父母山”则是山脉的入首处。在审察山脉时,须注意其是否曲伏有致,是否有轮有晕。九种龙势各具特色,如山势曲折婉转、奔驰远赴的便是好龙。判断山形还有五星说、九星说等。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九星则是九颗星辰的象征。
接下来是“砂”,它指主龙周围的小山。根据方位不同,砂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称。还有“水”,伴随山脉的河流便是水。观水的首要之务是观水口,观察水的形态则要求“方圆平正”。
至于“穴”,则分为阴穴和阳穴。阳穴指的是住宅地基,阴穴则是墓地。在中国古代,穴的观念与生殖崇拜紧密相关。“穴”实际上代表了女性的生殖器官。
以上几种概念,是中国古代风水中的基本范畴。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谈谈中国古代所谓的三大干龙。昆仑山被认为是山脉的发源地。其中,北干脉络以黄河和鸭绿江为中线,夹有北条干龙;中干脉络则是黄河和长江之间夹着的中条干龙;南干脉络则是长江和东海之间的南条干龙。这三条干龙的走向和特征各有不同,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地理风水的深入观察和独特理解。
这些龙脉的走向与分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理环境的独特理解,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洞察。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风水学说,还需进一步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历史与哲学内涵。在深邃而古老的中华大地上,龙脉的脉络仿佛一幅巨大的画卷,蜿蜒曲折,贯穿南北。从岷山开始,其气势磅礴,逐步向西延展,随后向南曲折流转至云南,越过夜郎,穿过桂岭,直至零陵的九嶷山。接着,它又进入桂连,穿越大庚岭,从南雄出发,历经兖州、邵武,到达广信,再穿过徽州,继续向东蔓延,形成雄伟的天园山。其中,一些支脉如钱塘江般奔腾不息,另一些则深入海口,与海洋交汇。
杨公曾言:“海门气势旺盛,福建与广东的交汇之地,南龙与支龙相互缠绕。这是海门的龙脉,是催官发财的吉地。”其中一条龙脉从建康起始,穿越江淮,另一支则从灵州发源,奔向鄱阳湖畔。而湘水,源于永州零陵县,流淌过洞庭湖,最终汇入长江。
这一切的龙脉,皆源自昆仑山,如同树木有主干也有分枝。吴公阐述道:“明白枝干的分别,才能确定嫡庶的力量。龙分为干龙支龙,是为了审视它们各自的力量。”而审定龙的方法,离不开对其水源的考察。大干龙有大江小河相伴,小干龙则有溪河相拥,而小龙则只有小溪小河相伴。至于小枝龙,只有平地上的小河渠之类相伴。观察水源的长短、广狭,便可知道龙的大小。
干龙有大小之分。大干龙的祖山往往起源于名山,其广度可达数千里,气势恢宏,灵秀非凡。经上说:“寻找真正的龙,需先发现雾气。”而小干龙则是干中的分枝,从大干龙分支而出,其祖宗必有高大的山脉或山岭。经上又说:“祖宗的气势决定子的气势。”枝龙则是山脉的细化分支。虽然干龙数量稀少,但枝龙却众多。因此论地气时更注重真假的辨别而非大小之分。
地形地穴之中也有龙的存在。《发挥》上说:“小小的地形地穴也可能得到数节龙脉的庇佑。不论是否靠近龙心或局限于龙手、龙脚只要龙节存在的地方都可能结穴成为吉地。”地势之中仍有朝拜的山、缠护的山等。上方星辰清秀有力地势起伏有序都是吉地的征兆。明堂平缓周围水城环抱水流平缓有力水口封锁罗城重叠都是吉地的特点。
管子曾言:“水是龙的脉络使经脉畅通。”因此水在风水学中被视为重要的因素。《山经》中提到两条河流间必有龙脉存在河流交汇则龙脉止水分流则龙气散合流则凝聚。水的深浅、合散与百姓的贫富祸福息息相关。理想的水形应是不急不缓、九曲回流。傅伯通则说:“深水如锅底平静如镜的聚合之水是理想的风水之地。”其他的风水学说如砂法、穴法、天星地理合一、五星学说等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总的来说古代风水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涵盖了地质、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地形、地势、水流等自然因素的观察和分析来判断吉凶祸福为人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提供指导和建议。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十二生肖本命佛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