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卦爻辞研究卦象背后的深层含义与演变历程
关于《易经》的卦爻辞作者,历史上众说纷纭。传统观点认为卦爻辞均为周文王所作,但也有观点认为卦辞源于文王,而爻辞则出自周公之手。这一问题在《周易正义》八论的第四论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孔颖达对第二种观点持赞同态度,他认为周公实际上在文王的指导下完成了某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无论哪种观点更占上风,都有其合理之处。
对于文王创作《易经》的观点,孔颖达引用了大量资料来支持。据《系辞》记载,文王的内心充满了忧患并创作了《易经》。《干凿度》和《通卦验》也强调了文王在卦道演化中的贡献。史学家司马迁所述文王囚而演易,即文王在困境中创作了《易经》,并体现了其内心的忧患情感。这一观点在众多的证据中得到了易学家们的广泛引述,其中《史记》中的描述是重要的依据之一。现代数字卦研究的考古资料已经推翻了司马迁关于文王演易的说法。尽管司马迁的家族背景可能为其说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从更精确的角度来看,《系辞》似乎在推测的语气中询问易道的兴起是否就在文王与商纣的时代。这里的“易”,可能指的是一种占筮方法,而非特指一本书。在帛书《要》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强调了文王与《周易》之间的联系,但更多地是指《周易》这本书本身而非其占筮方法。
至于爻辞的作者,孔颖达则有不同的观点。他论证爻辞为周公所作。通过对爻辞的考察,他发现其中涉及许多文王之后的事迹。例如,“升卦六四王用亨于岐山”等表述,如果爻辞是文王所作,那么在武王克殷之后的背景下,这些表述显然不合逻辑。《左传》中的记载也暗示了周公对《易经》的贡献。马融、陆绩等人也持同样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我们之所以只提及三圣而不包括周公,是因为遵循父统子业的传统。总体来说,《易经》的成书过程是一个历经多代周王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文王的贡献主要在于卦辞,而周公则在文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爻辞。孔颖达所提及的“王用亨于岐山”等观点引发了诸多争议。关于文王生前是否称王的问题,历史文献中存在诸多不同观点。从现有证据来看,文王似乎确实有过称王的行为。如果文王在世时便已称王,那么孔颖达的观点便失去了依据。
在古籍中,存在支持文王称王观点的证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并且在特定的年份里他被称为王,解决了虞芮之讼。尽管太史公使用“盖”字表示不确定性,但这仍旧倾向于文王确实有过称王的举动。清华简《保训》也记录了一段文王临终前对武王的遗言,其中也提到了文王称王的事情。李学勤基于这一文献断定文王生前已称王。
关于文王称王的问题,一些先儒因观念问题而否认文王在世时称王,因为他们认为在武王克商之前,纣是君,周是臣。但实际上,文王有着伐商的野心,甚至因此被商纣囚禁于羑里。根据《竹书纪年》等史料,周人在帝乙二年时便已伐商,当时的周王即是西伯,也即周文王。
王国维在《观堂别集·古诸侯称王说》中深入探讨了古代诸侯称王的现象。世儒们有时会疑惑为何文王会被赋予称王的荣誉,但王国维指出,在古时候,诸侯在其领土内称王,与称君称公并无太大差异。这一现象在古代的彝器铭文上也有所体现,称王的诸侯并不罕见。孔颖达的一些论证更像是后世学者的揣测,并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
探寻周易的作者与成书时间同样充满迷雾。孔颖达的论述中充斥着上古圣王信仰的偏见。古代对于作者的概念相当模糊,我们常说的周易是文王或周公所作,并不一定要解读为他们是亲自动手撰写。周易的成书过程可能是筮史与太卜的实际占筮记录的整理,而成书时代可能从周初开始,经过多代完善才最终完成。有些内容确实在周文王之后,例如晋卦中的典故。传统认为卦辞出自文王,爻辞出自周公,并不准确。实质上,《周易》大约形成于周初,因实用需求而修订,至于具体是哪位周王完成难以断定。其形式演变则在春秋末至战国中期之间演变成今本的样子。今本《周易》的一大特点是拥有简洁的爻题标识。左传和国语中的卦例则没有使用爻题,《周易》的内容在实际应用中也有所修订和调整。在解读古代经典《周易》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国卦例中,如遇屯之比、遇坤之比等表达形式,实际上反映的是春秋末至战国中期之间《周易》形式的演变。这些表达形式在实际占筮中被广泛应用,展现了周易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通过对这些表达方式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理解古人如何运用易经进行卜卦,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文化背景。
在研究周易卦象的表达时,我们时常听闻关于本卦和之卦的探讨。这些术语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代表着易经的精髓和深层含义。当我们深入研究古代文献如蔡墨谈龙的故事时,会发现其中引用了乾卦的各爻爻辞,这反映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周易》的表达方式尚未形成现今所见的那种带有爻题的形式。对龙的形态的描绘,如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等,是对不同卦象的生动描述。
追溯《周易》的源头,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战国楚竹简。这份珍贵的简册虽然并不完整,但为我们确认了爻题的存在。大约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战国中期,我们可以确定《周易》已经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带有爻题的样子。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周易》的今本样式最早可能在春秋末期开始形成,最晚在战国中期得以确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古代智慧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周易的演变历程。这部经典的演变历程,如同一部古代智慧的史诗,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十二生肖本命佛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