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占经 卷六十四

开元占经中的天文占星秘籍

在开元占经卷六十四中,详细记载了古代的天文占星学说及其相关理论。这些理论基于古人对天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宇宙万物的深刻思考。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不同星宿与地域的对应关系,展现了古代天文占星学的独特魅力。

角、亢二星宿,为郑之分野。在辰时,它们如同寿星一般闪耀于天际。春天的气息滋养万物,使其各尽其天性,因此角、亢二宿被视为寿星。《尔雅》对此有详细解释,同时历代学者也有诸多注解。文中还提及了颖川等地的地域划分及其与星宿的对应关系。

氐、房、心等星宿则是宋国的分野。它们与大火紧密相关,东方属木,心星在卯时如火般炽热,故称为大火。《周礼》等古籍对其有记载,同时现代学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文中还提到了梁、楚、山阳等地域与星宿的关联。

尾、箕二宿则是燕之分野。它们位于东方木宿之末和北方水宿之初,因此得名析木。《淮南子》等古籍对其有详细描述,同时现代学者也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文中还描绘了燕国的地域划分及其与星宿的对应关系。

南斗牵牛等星宿则是吴越之分野。它们代表了星纪,象征着万物之始终。《尔雅》等古籍对其有解释,同时现代学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文中还提到了与这些星宿相关的地域划分。

这些地方都归属于扬州。《禹贡》记载,淮海地区为扬州,《周官》亦提到东南方向有扬州。吴越的北部至大江,南部至山区,东部至海洋,西部至洞庭湖。

齐国的分野则与须女、虚二宿相对应。从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于辰时在子,为玄枵。玄枵即黑色的意思,代表北方的色彩;枵则表示耗竭。在农历十一月的时候,阳气在下,阴气在上,万物凋零,没有生机,天地空旷,所以称之为玄枵。郑玄注释《月令》中提到,季冬时节,日月交汇于玄枵,斗建指向世之辰。《周礼》等古籍也有关于玄枵的记述。

东有菑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等地,南有太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至勃海的高乐、高城等县,西有济南和平原等地,都是齐国的领土。《齐世家》记载,齐太公望辅佐周武王得封于齐。其疆域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

危、室、壁是卫国的分野。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于辰在亥时为诹訾。十月之时阴气始盛,阳气伏藏,使得万物失去岁养育之气而哀愁悲伤。《尔雅》等古籍中有关于诹訾的记述和命名由来。东郡、魏郡、黎阳河内郡及野王朝歌等地都是卫国的领土。在周朝时期卫国的疆域变迁复杂多样。

奎娄是鲁国的分野。自奎五度至胃六度于辰在戌时为降娄。《尔雅》等古籍中有关于降娄的记述和命名由来。鲁国的疆域东至东海郡泗水等地南至淮河流域的临淮之下都为其领土。《鲁世家》记载周成王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为鲁侯的事迹表明了鲁国的地位。鲁国属地属徐州在禹贡海岱及淮间以东至温水西至荥阳之地为徐州之地域范围表明鲁国在东周时期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和影响力量分布范围之广。胃昴则是赵国的分野其命名由来及地理位置也各有特色彰显了古代地理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博大精深之处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其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内涵。《天官书》记载,昴毕二星位于冀州。《淮南子》亦言昴毕属魏。费直指出,自胃四度至毕八度,是大梁的星域。蔡氏认为,自胃一度至毕二度,则是大梁的界限。《未央》中还提到赵星涉及参伐等。赵原为晋地,因邯郸郡成为赵国。北边有信都、真定、常山等郡县。常山原名为恒山郡,因避汉文帝讳,改名为常山。还得到了涿郡之高阳、郑州乡等地。

东有广平、钜鹿、清河等郡,又得到勃海之东平、舒中、武邑等地。南到浮水(或漳水),包括繁阳、内黄、斥丘等县。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等郡,以及上党等地,这些原本都是韩国的别郡,后归属于赵国。历经九世,敬侯迁都邯郸,后又有武灵王五代,最终被秦国所灭。《赵世家》记载,赵氏的先祖是帝颛顼的后裔,以及虞舜的妻子姚姓之女赐姓赢氏。历经夏殷二朝,世代为诸侯。后来造父为周穆王驾车西巡狩,因功被封于赵城,从此有了赵氏。这些地方都属于冀州。

毕、觜、参是魏国的分野,从毕十二度到东井十五度,位于申时,被称为实沈。实沈之名源于七月之时万物茂盛,阴气沉重,果实成熟。高卒氏的两个儿子中,季子实沈被迁到大夏主管参星。到了周朝时期,叔虞被封于唐地并因实沈而得名晋阳城等故事发生。毕觜觞及参也是益州的象征之一。《周礼》等其他古籍也对这些星辰的吉凶做了阐述和注解。如郑玄注《礼记月令》中提到实沈与日月星辰的关系等。魏国的疆域包括高陵以东至河东、河内等地。《魏世家》记载了毕公高的后代被封于毕地成为毕氏的故事以及后来的发展变迁等历史背景信息也说明了这些地方的归属变化。而东井舆鬼则是秦之分野从东井十六度至柳八度象征鹑首南方七宿形象如鸟以井为冠以柳为口鹑鸟也首头也故曰鹑首《尔雅》和《周礼》等古籍也对此进行了注解和解释秦的疆域包括弘农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三辅北地上郡西河等地以及南边的巴郡蜀郡等地区最终归为雍州管辖

总体来说,《天官书》等古籍所记载的星野与地理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对天文地理的深入理解和丰富想象同时也展现了各诸侯国的历史变迁和地域分布特点。《禹贡》记载,黑水与西河交汇之处称为雍州。这是《周官》的描述,汉武帝时期则将其改为凉州。根据《未央》的记录,秦朝的统治区域包括机阳和咸阳,现今称为长安。从华山之北到随神流沙,这部分地区被称为三辅,包括巴蜀、汉中、陇西、北地、上郡等地。

柳、七星、张是周之分野,从柳九度至张十七度,位于南方,为火之地。五月时,火星昏中,位于七星朱鸟之处,故称为鹑火。《尔雅》中提到柳、鹑火也,柳、七星、张是南方之中宿。《周礼》描述鸟与七游,象征鹑大而火星明亮。郑玄注解《礼记月令》时提到,季夏时节,日月交会在鹑火之地。而《周礼》又提到天井一名致方。《淮南子》中指出七星、张属于周的分野。

现今的河南雒阳、谷城、平阳、偃师、巩维氏(北七县,属河南郡)都是周朝的分野之地。《周世家》记载,周的祖先名为弃,秦生有神怪,擅长种植庄稼,被舜帝封于邰地(即扶风)。其后代太王因狄人入侵而迁于歧挟风之美阳。文王有圣德,周室开始兴盛,定都于酆县(在今京兆之杜县)。武王灭商后,将国都迁至镐京(在今京兆之长安县)。这些地方的所属区域被称为三河(河南、河内、河东三郡)。当周朝即将灭亡时,只有河南一郡属于周的分野。其余河内河东则属于魏国的分野。根据《未央》的记载,周朝曾以洛阳为治所,西至华山,东至荣泽、少室山,北至河南之地。

翼和轸是楚之分野。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位于南方朱雀七宿中,以轸为尾,故称为鹑尾。《礼记月令》中提到孟秋时节日月交会在鹑尾之地。《荆州占》中详细记载了月份与所属国家的对应关系。如正月属周国等。

楚国涵盖的地域广泛,包括南郡(秦置)、江陵(即南郡)、江夏(汉高帝置)、零陵(郡)、桂阳(郡)、武陵(二郡)、长沙(郡)以及汝南(汉高帝置)等地。楚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成王的先师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蛮地区建立楚国开始。后来经过数代的努力逐渐壮大。在庄王时期更是吞并了江汉之间的大片领土。《楚世家》详细记载了楚国的历史变迁。

在占星方面,《荆州占》等典籍记录了月份与国家的对应关系以及日辰与邦国的占卜方法。此外还涉及到五星的合期以及灾变期应等内容这些天文知识与当时的社会信仰和历史文化紧密相关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代星象学家对天象的观测和解读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们将五星与二十八宿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天象变化。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等五星,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对应不同的方位和元素属性。这种与方位和时间的对应关系,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反映了古人对时间流转与天地万物相互关系的深刻认识。

五星的方位变化与四季相应,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周期循环的敏锐观察。五星的逆行与顺行,也反映了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探究。五星与其他星宿的相合、相犯、相薄等关系,更是展示了古人对天象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深刻理解。这些观测和解读,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的热爱,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在五星与二十八宿的互动中,还涉及到许多特定的术语,如“合”、“留”、“守”、“薄”、“食”等。这些术语的运用,使古人对天象的描绘更加生动和形象。这些术语的背后,也蕴含着古人对天体运行、自然现象及其影响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古代星象学家的观测和解读,为我们揭示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深刻洞察和探索精神。他们通过观察五星与二十八宿的相互作用,揭示了自然界周期循环的规律,探究了天体运行的规律,深入理解了天象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这些宝贵的观测和解读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体系,也让我们更加敬畏自然、珍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在古代与现代交汇的时光里,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这种探索精神,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智慧。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十二生肖本命佛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