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学习入门基础——河图洛书里的象、数、理全解-易经怎么入

易经学习入门基础介绍——探寻河图洛书的奥秘

一、揭开河图之象的神秘面纱

河图,是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星宿分布图。其中,单数星宿以白点为标识,代表阳性;双数星宿以黑点为标识,象征阴性。这幅星宿之图中,四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四象的方位遵循古人的座北朝南之理念,即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就是风水学象形之根源。

二、深入解读河图之数

1. 天地之数:河图包含10个数,其中阳数为1、3、5、7、9,阴数为2、4、6、8、10。阳数相加得25,阴数相加得30,总和为55数。古人称此数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数被认为是变化之基,鬼神之行也。万物之数皆由此天地之数化生而来。

2. 万物生存之数:河图之水生数一,火生数二,木生数三,金生数四,土生数五。水的成数为六,火的成数为七,木的成数为八,金的成数为九,土的成数为十。万物有其特定的生数和成数,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能生长和成熟。

3. 五行之数:五行之生数对应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一、三、五为阳数,和为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和为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为15数,化为洛书则是五行阴阳之数的体现。

探寻神秘之河图洛书

在古老的文化传承中,隐藏着一种神秘的智慧之源——河图与洛书。其中,天干交合之数的奥秘令人着迷。河图的数十之数,实则是十天干的数字密码。这些数字交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组合:一与六共鸣,二与七同行,三与八为友,四与九结伴,五与十同心。这是万物生长的数之韵律,与天干相结合,便化为了天干交合之五行。

还有六甲纳音之数,它是天地之数55与五行之数5的完美结合,产生了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的阴阳五行与世间万物相互交融,发出12种独特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天地五行声音的数字化呈现。

洛书,作为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的根源,最早被记录在《尚书》之中,之后在《易传》及诸子百家的著作中都有所提及。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皆可追溯至此。形意墓的出土文物,如距今约6500多年的西水坡青龙、白虎图象,以及距今约5000多年的龟腹玉片洛书图象,都展现了古人对天地物理的深刻理解。

谈及河图之象,更是令人惊叹。它以十个黑白圆点象征阴阳、五行、四象,整个图案呈四方形。北方的一白六点象征玄武星象及五行之水;东方的三白八点代表青龙星象及五行之木;南方的二黑七点描绘朱雀星象及五行之火;西方的四黑九点则是白虎星象及五行之金。而中央的五白十点则代表时空奇点与五行之土。

每一图案、每一数字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探索,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这些神秘的符号与数字,如同解锁宇宙奥秘的钥匙,让我们对古人的深邃思想感到敬畏,也激发我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三、河图之理

1. 河图左旋之奥秘:坐北朝南,东方左旋,西方右转。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是五行左旋相生的规律。中心原点不动,阳性数字一、三、五、七、九按阳数左旋,阴性数字二、四、六、八、十按阴数左旋。银河系等星系的俯视呈现右旋,仰视则左旋,正如“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顺应天时运行的是左旋,旋转天道而行的是右旋。左旋代表生机盎然。

2. 河图的象形之理:河图原本是星图,其应用场景在于地理。天上的星宿形成三垣二十八宿,而在地上则表现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四象。天之表现为风与气,地之形态为龙与水,因此形成风水学。这是天星运行与地形气息的结合。四象四形包含了天地五行的气息。

3. 河图的五行之理:河图的五行定位是东方木、西方金、南方火、北方水,中央为土。五行按照左旋的方式相生,中央的土自行旋转。河图的五行相生,揭示了万物相生的道理。土为德,处于中心位置,因此五行的运动先天具有好生之德。

4. 河图的阴阳之理:土为阴,四象在外为阳,这是内外阴阳的道理。木火相生表现为阳,金水相生表现为阴,这是阴阳水火既济的原理。五行中阴阳相交,生生不息,是阴阳互根同源的道理。中央的土静态,四象在外动态,展现了阴阳动静的原理。若将河图由方形转化为圆形,则木火为阳,金水为阴,土分为黑白鱼眼,便成为太极图。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构成了太极四象。河图是阴阳的应用,易卜是阴阳三才的显现。

5. 河图的先天之理:何为先天?天以人为天,人在天的影响下,顺从天时的时候,此时的天被称为先天。人能识别天时,且能逆时而行,此时的人已成为天之天,称为后天。先天的理论主张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河图的五行在中心土的调和下左旋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制受阻,因此先天之理表现为左行螺旋而生。河图之理表现为静态方形,因此河图主静。

一、洛书之神秘画卷

洛书,一幅承载着古老智慧的神秘画卷。原本以彩图形式呈现,但由于古时的印刷技术限制,只能以黑白点来描绘。这幅图将河图的四方形数字旋转排列,形成八卦之象,每一方位都有一个数字代表着地支的十二气象。洛书的形成,是火的2、7数与金的4、9数互换位置,同时土五居中显现并寄于八方,形成九星之数。而土十则隐藏其中不显。如此,形成了载9履1,左3右7的格局。其中,4、2为肩,8、6为足。这些数字纵横交叉相加,皆显五行之妙,将先天之体转化为后天之用。

洛书的图案如下:北方有一白点,代表地支子,卦象坎;南方则是九紫点,代表地支午,卦象离。东方是三碧点,代表地支卯,卦象震;西方则是七赤点,代表地支酉,卦象兑。东北方是八白点与地支丑、寅相对应,卦象艮;东南方是四绿点与地支辰、已相对应,卦象巽。西南方是二黑点与地支未、申相对应,卦象坤;西北方则是六白点与地支戌、亥相对应,卦象乾。而中间则是五黄点,随着时运变化而游走八方或保持不动,无定支和常象,统一化八方。

二、洛书之数字奥秘

洛书之数,更是蕴含着深邃的奥秘。五行之用数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阴阳相合为四十五数。这是五行之用数。大衍之数五十,其中四十九被用来进行卦象占筮。去掉五行的体数五之后,剩下的四十五则表示五行万物的使用数量。这体现了大衍五行之体用,揭示了五行万物生死存亡的数字表现。

洛书之数还体现了三才之运数。五行之数为五: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阳数合为九,阴数合为六。在卦爻中,阳爻被称为九,阴爻被称为六。阴阳合为十五数,这是三才五行之数。所谓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天有五行之气,地有五行之力,人有五行之性,三者合计为十五数。

这些数字和图案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万物的理解。洛书不仅是数学的表达方式,更是哲学思想的体现。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九星之数,洛书之理

深邃的河图中潜藏着四象十干的智慧,而神奇的洛书则孕育着九星八面的奥秘。九星之数是历史的轮回与演绎:九紫、八白、七赤……一路逆行,每年一星,流转至今。每一星的轨迹,都决定着当年出生之人的风水命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吉凶祸福。紫白九星的选择对于日子的选择至关重要。

在洛书的数里,取一为体,八为用,九星与八卦相互呼应。运数流转,周流八方,共融三才,形成360度的周天循环。同样,其用数也遵循这一规律,周流八方,构成完整的周天体系。

谈及地支之数,便联想到天干河图与地理演化的交融。子、丑、寅等十二地支,每一个数字都蕴含着五行之精华。如子水1、寅木3等,皆主五行地支之化数,而十二月令则展示了万物存亡的循环顺序。

洛书之理,更是奥妙无穷。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构成了相克相生的关系。在洛书的五行中,每一行都有其相克相耗的规律。例如坎一之水消耗乾六之金,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五行八卦中右旋体现。洛书的五行八方也存在着相对冲克的规律。例如坎一之水克离九之火,这种冲突与克制构成了九宫八卦及十二地支的动态平衡。

河洛之秘,深妙无穷。河图洛书,乃天地自然之象征,人人皆可视之。然得其象可会其意而推其数,得数可忘其象而思其理。深谙河洛之理,便得“象数皆荃蹄”。

四方的河图,展现东西南北之四正,阳数一、三、五、七、九居之。而四隅则为阴数二、四、六、八所居。偏隅之地,亦有其独特的阴阳之理。

再看八面的洛书,将河图的四面化为八方。五行数位也随之变化:一仍为水,六化为金;三仍为木,八化为土;二化为土,七化为金;四化为木,九化为火;五为中,显用而游寄八方;十为体显于合用之数而不自显。这些数字背后蕴含着天地万物的运行之理。

紫白九星之理,更是奥妙无穷。九星在洛书的九宫之中,按一定规律轮回。它们既可用于元运,也适用于年运及个人风水命卦。每日一星测吉日,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

再说洛书与先天八卦数理。洛书九数,相对之和为十,乃人与万物之用数;先天卦八数,相对之和为九,乃人通天彻地之数。邵氏梅花易数,用洛书之图,用先天卦数,尽显人通天彻地之能。

河图的图式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图式结构分布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图还根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即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它们运行于天际,每颗行星都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和象征意义。了解这些行星的运行规律,便能更好地理解河图的深层含义。一、河图的象征

河图是一幅描绘五星出没的天象之图,也是五行理论的起源。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后,水星在北方显现,万物蛰伏,此时水行的概念形成。而在七月夏至之后,火星在南方的出现,标志着炎炎夏日,火行的概念便由此诞生。春分之时,木星在东方升起,象征着春天的生机盎然,木行便悄然而至。九月秋分时,金星在西方闪耀,代表着秋天的杀伐之气,金行因此形成。五月土星居于中天,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时为中点,土行的概念也由此确立。

二、河图的形象描绘

河图是一幅四方形图案,用十个黑白园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北方有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代表玄武星象,五行为水。东方则是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象征青龙星象,五行为木。南方有两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西方则是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代表白虎星象,五行为金。中央则是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三、河图的数字含义

三、探寻河图之奥秘

在古老的中华文化中,隐藏着一种深奥的哲学体系,它关乎万物的生存之数以及河图的奥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探寻其中的智慧。

一、万物生存之数

在这片天地之间,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生存之数。这些数如同生命的密码,揭示了万物生长繁衍的奥秘。例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直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一种元素和生命力。水、火、木、金、土,这些元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世界的丰富多彩。

二、五行之数与天地之数的奥秘

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对应着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这些数字蕴含着阴阳之道,一、三、五为阳数,二、四为阴数。阴阳交织,构成了天地之数。五行与天地之数相结合,形成了大衍之数,即50。这50不仅是五行乘土之成数,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在古老的占筮之法中,大衍之数被广泛应用,预示着吉凶祸福。

三、天干交合之数的秘密

天干交合之数源自河图之数十,也就是十天干之数。这些数字交合之间有着奇妙的规律: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五、十同德。这些交合之数将河图的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展现了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

四、六甲纳音之数的奥秘

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经过奇妙的化合作用,形成了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这些数字代表了天地五行声音之数,展现了宇宙间万物的声音和谐共鸣的景象。

五、河图左旋之理

坐北朝南,左东右西,这是河图的方位。在这里,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是五行左旋相生的奥秘。河图的左旋之理,展现了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和和谐共生的本质。

在这个神秘而深奥的哲学体系中,每一个数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故事。它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密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自然和人生的视角。让我们继续探索这个充满智慧的领域,寻找更多的奥秘和启示。《河图》之奥秘与哲理

让我们揭开《河图》的神秘面纱。它不仅是星象的展现,更是自然五行相生相克之道的象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学说占据了重要地位,《河图》便是这一学说的生动体现。

一、《河图》中的阴阳与生机

《河图》中的数字与方位、星象紧密结合。一与六共宗居北方,代表水元素;二与七为朋居南方,代表火元素;三与八为友居东方,代表木元素;四与九同道居西方,代表金元素;五与十相守,居中央,代表土元素。这些数字与方位的结合,展现了阴阳左旋右旋的运转规律。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时旋转方向为右旋,仰视时则为左旋。而《河图》中的阴阳运转规律正与此相符,生气上转如羊角升腾,顺天而行便是左旋。顺应自然而生便是顺应了左旋之力。

二、《河图》中的地理与形象

《河图》本是星图,其应用则体现在地理之上。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因此称之为风水。《河图》中的四象四形——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便是天地五行之气的体现。它们纳取了天地五行之气,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形象。

三、《河图》中的五行与相生

在《河图》中,五行相生之理得以充分体现。五行定位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相生不息。这就是万物相生的道理。土为德为中,五行运动先天便有好生之德。《河图》中的五行运转规律,是万物生长之道的生动展现。

四、《河图》中的阴阳与哲理

《河图》中的阴阳之理更是深邃无穷。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这是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体现了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展现了阴阳互根同源之理。当《河图》的方形化为圆形时,便成为了太极图。此时水火为阴阳之极致,木金则代表阴阳之少阳与少阴。《河图》是阴阳之用,易象之源。

五、《河图》中的先天与后天

《河图》还阐述了先天与后天的理念。在人与天相互制约时,人属于天的一部分,此时的天被称为先天;当人能够识别天时,并能逆天而行时,天就成为了人的天,称为后天。在《河图》中,先天的理念是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而后天的理念则是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在于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先天之理表现为左行螺旋而生。《河图》之理主张静,故主静也. 北方以玄武星象为代表, 五行为水, 一个白点在内, 六个黑点在外, 象征着水之灵动与智慧; 东方则以青龙星象为代表, 五行为木, 三个白点在内, 八个黑点在外, 展示着生命的力量与成长。南方朱雀星象则代表着火元素, 二个黑点在内, 七个白点在外, 体现了火的热烈与激情。《河图》集天地之精华, 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 其深邃的哲理令人叹为观止。西方,以四个黑点内嵌,九个白点环绕之,象征着白虎星象,五行归于金。中央,则是五个白点为核心,外裹十个黑点,表示时空奇点,归属五行之土。

如何理解这一切?在北方的天际,一与六相依,象征着核心与上层微粒。这些核心微粒,结构似水,可合可分。六个单位结合,再与一相融合,形成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活跃如原子,空间广阔。分子间并无明显的旋转微粒,只有聚合。从地月系到宇宙,电子分布仅至五层。狭义而言,外层电子单一元素、活泼金属、各类晶体及固体,皆符合此结构。它们像乌龟一般,外围小而中间母体大。在色彩上,它们对应紫色与黑色,地理方位则指向北到东方。人物性格稳重、冷静,对应智者、预言家等角色。文化上则与智慧、计谋相关。星体中的水星与之相应,神话中的玄武便是此结构的象征,拥有最高智慧和神奇力量。此类结构在中国的龙蛇神话中也有体现。

南方则是二与七的聚会,因炎热而结合。两两结合较为松散,结合时易产生热量,如气体到液体的转化。氢核聚变也释放巨大热量。这类物质广泛存在,如单质气体、外层电子为二元素等。它们像朱雀一般,外围大而对称,似两个翅膀。色彩以红色和黄色为主,对应热与金秋十月的季节。文化上关联刚强、霸道等特质。星体中的火星与之相应,神话中对鸟和飞天形象有所崇拜。元素结构上以氦为主的结构形象最为常见。

东方则是三与八的友情相聚。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这种结构较为松散但合则稳固。多为三阶元素和电子内二外一的结构。主要为碳氢化合物且多为聚合物形态。它们像青龙和树木一般粗壮而长。色彩以绿色为主,地理方位则指向东南至西南。人物性格兴奋、充满活力。文化上关联勇敢和旺盛精力等特质。星体中的木星与之相应。在神话中多描绘为巨人、大力士等形象。解读与重构:古老智慧与现代叙述的交融

木星,被誉为岁星、万神之首。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古代神话中的尊崇地位,更是与生机勃发、万物生长的时节紧密相连。这颗宏大的星球,象征着一种深邃而稳固的力量。

在四与九的交汇之处,西方之域,有着一种与木星截然不同的特质。这里,地域因四而金生,天象因九而成。它的结构内核紧密,外部则较为疏松,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较大的密度,主要由金属构成。与木星的短而四肢发达的形象相比,它更像是一只白虎,冷峻而有力。在颜色和温度的梯度上,它由热到冷呈现凉态,颜色偏向白色,色温偏冷。地理上,它位于西方,逐渐向北延伸。季节上,它代表着秋冬的沉淀与收藏。人物性格方面,它映射出沉稳型特征,对应人物如宰相、政治家。文化上,它体现了稳重与忍耐,内硬但不易外露。星体上,它与金星相应。

神话中,它被描绘为内实外和的形象。太白金星主杀伐,对应其内核强大的属性,能够应对强敌。而在更温和的面貌下,它表现为和蔼的老人。西方神话中,它也被描绘为爱神、美神,外表美丽但内心复杂。这种内外双重的性格,容易使人成为领导者,具有心计,对权力和地位有着极高的追求。它既是福星也是祸星。

五与十的交融,位于中央。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是一个象征时空奇点的存在,一切生于土、长于土、死于土。星座与之相应的是土星。在中国古代,土星被称为镇星,具有守护之意。在神话中,土星与农业息息相关,是农神的名称。它的微粒流自然极为普遍,一切天体的引力都可以由此传递。我们所有的空间物体,基本上都是由它所组成。

河图,这是一幅阴阳合图的杰作。通过1—10的天地阴阳数之和,五十五数点组成了一个深邃的数图。从内到外,它分为四层。每一层都蕴含着阴阳进退、升降有别之哲理。从龙头到牙尾,每一个细节都寓含着天地运转、四季更迭的深意。

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水开始生木。一直到“十二月十六”尾牙,每一时节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大寒时节,天气寒冷至极,但正是万物蓄势待发的时刻。这中间的日子可认为是属木,动物为乌龟,寓意着龟卜与生下一层天。

河图的内层,以五个精心排列的圆点呈现出一个神秘的符号。这五个点呈“+”字形,与洛书的中五数相呼应,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中心的圆点与周围的四个圆点共同构建了东南西北中五方的象征。这个布局代表着立杆测影的观象地,中心圆点更是强调了天地之中的理念,即立杆与天中齐的至高位置。

这五个圆点还代表了天地阴阳的交融,以及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和一日子午卯酉四时辰的轮回。它们也象征着月相的上弦下弦月之四相的变化。

中间的五个圆点还暗指冬至夏至五天祭天、调整历数的仪式。这些圆点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们对时间循环的敬畏和尊重。

河图的第二层,两个五数上下分置,相合为十,与含山玉版上的意义相呼应。这是对伏羲十月太阳历的一种诠释。这两个五数不仅代表着上下半年的五个月,更突出了冬至夏至的重要性。这种布局强调了春秋二分阴阳合和的意义,隐含着河图的深层秘密。

河图的第三层则与太阳历的春夏秋冬四时和二至二分四节紧密相连。这一层布局与《尚书·洪范》中的五行数相互印证,展示了天地数的生数与太阳移动方位的对应关系。从冬至到夏至,太阳的位置由南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长,这是阴极阳生的时刻;夏至后,太阳向南移动,白天渐短,为阳极生阴之际。这种变化在河图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与太阳西落的规律相反,月亮的运动轨迹则呈现出西升东落的特征。河图最外层的九、七、八、六四个圆点之和为三十,这代表了女娲太阴历的月周期。太阳和月亮在河图中被赋予了阴阳之精的意义,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河图是一幅充满哲学与智慧的图案,它融合了阴阳五行、天文历法等多种元素,展现了古人对宇宙、时间、自然等深刻的理解和探索。《管子·宙合》中提到岁月流转,春夏秋冬四时更迭,而月份则分为上下中旬。沈括的《梦溪笔谈》进一步阐述了一月中的月相变化,与四季阴阳变化的关联。古人观察到一月之中的朔望弦四种月相变化,将之与一年四季的阴阳消长相比拟。这种观察与理解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天文现象的观察。

月光源自太阳光,古人将一至十数分为生数和成数。九、七、八、六这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了月相的变化过程。河图的数字排列方式,揭示了月相变化的秘密:九、七表示上弦月和望月,象征月亮的阳面;八、六则代表下弦月和晦月,象征月亮的阴面。这种变化呈现出晦朔、上弦、望月、下弦四相,其中人们能直接观察到的是上弦月、望月、下弦月,而晦朔月则无法看到。

河图的阴阳数理排列完全符合月亮的运动和月相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一理论明确了女娲太阴历的每月三十天和一年的天数。它与伏羲十月太阳历相互配合,以冬至夏至为分界,共同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阴阳合历。二至前后的测影和祭天节日也影响了历数的调节。在无需置闰的情况下,它与太阳回归年的天数保持一致。这一理论体系表达了中国古代先民对日月地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突出了日月阴阳合和之理。

《管子》与《梦溪笔谈》中的这些论述,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天文现象的观察与研究,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这些理解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在深邃的河图图示中,女娲的十二月历被置于外围,伏羲的十月太阳历则被置于内部,二者相互交织,呈现出一种“负阴而抱阳”的和谐景象。这种阴阳交融的结构巧妙无比,正如《系辞传》所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在河图的描绘中,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轨迹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当太阳在上午或下午移动,或在春秋二分时,它象征着阴阳的平衡,这与月亮的上弦与下弦相平衡的现象相呼应。中午或夏至时,太阳最为明亮,宛如一轮明月;而到了夜间或冬至时,太阳隐没或日照时间减少,寒冷降临,这又与晦月相似。河图中有关于一与六、二与七等组合的描述,这些都是对日月阴阳合历的数理表达。

天地自然,男女社会,天地孕育万物,男女繁衍人类。河图的阴阳观念体现了天地之道,以及万物的生生不息。伏羲女娲阴阳历的存在,展示了《周易》中阴阳相生观念的深远历史。

河图是我国第一部阴阳合历的数理图式,是伏羲十月太阳历与女娲十二月太阴历的完美结合。“河”、“合”同音,因此河图也被称为“合图”,这是河图秘密的核心所在。通过考古发现的各种阴阳合历的形象图形,我们可以窥见河图的原始象数形式。

在河图数理意义中,一至十数分别代表了阳数和阴数,象征天地之间的平衡。“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总共五十五数,象征着天地日月之全数。这些数字的运用不仅仅是简单的计数,更蕴含了深刻的数学和天文理念。

仰韶文化中的数点三角形与河图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三角形中的数字表达的是日月地的关系。日月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是圆形的,因此用55数的三圜圆周数来表示这一关系,与古人的天圆观念相吻合。这也涉及到圆周率的使用,它在勾股方圆数学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古代的圆周率“径一而周三”,其原始来源与月相变化的“一弦三周”有关。女娲太阴历的一个月分为三旬,每旬十天,半月为弦,合起来便是一月,因此有“一弦三周”的说法。这也是古代先民取圆周率3的原始由来。关于河图的理解与应用,它的奥秘与魅力早已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让我们一探河图的深层含义。它的外层月数与太阳的运动轨迹有着独特的对应关系,这揭示了河图所蕴含的丰富数理内容。更值得一提的是,河图构图体现了古代勾股方圆数学的应用,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才能。

关于河图的起源,尽管由于古代文献的缺失和考古资料的不足,我们无法确切地判断其产生的具体时代。已有的资料表明它至少应产生在殷商或夏代之前。这一古老的图案背后隐藏着许多引人深思的故事和深刻的含义。

有趣的是,《尚书·洪范》中记载的五行与河图内层的数字有着惊人的吻合。这种巧合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河图的深层含义与其背后的数理逻辑。而殷商妇好墓出土的四分月相羽纹铜镜,更是为我们揭示了河图外层数与月相之间的关联,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河图的古老与神秘。

《归藏》和早期《周易》都使用了一、六两个数作为爻的名称数,这也暗示了河图中一、六数所表达的阴阳合和的意义。冬至与晦朔的关联,更是体现了河图与天文背景的紧密联系。太初历中的历元概念也与河图中的一与六合所包含的冬至日月合朔的内容有关,这再次证明了河图的深远影响。

本章深入探讨了河图和洛书的起源,透过考古发现的镜头,还原了它们的原始含义。我们成功地驱散了笼罩在它们身上的神话迷雾,以科学的眼光揭示了它们的真实面貌。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仅以一到十的自然数字和简单的数学原理,创造出了河图和洛书。这两幅结构简洁却严谨的数理图,犹如时间的印记,凝聚了十月八节太阳历和伏羲女娲阴阳合历的天文历法精髓。它们体现了先民对天地日月阴阳变化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智慧,展现了人类智慧的无限可能。

河图和洛书,以及之前的八卦八角图式、含山玉龟玉版图等宇宙图式,都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数学水平和宇宙观念的生动表达。它们是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先民在上古时期留下的科学文化瑰宝,是中华数千年来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智慧结晶。称河图和洛书为东方宝典、中华文明之源,实至名归。

【洛书内容介绍】

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刻有这一神秘图象。它的结构独特: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洛书由二十个黑圆圈和二十五个白圆圈组成,共四十五个圆圈,象征着阴阳五行之理。

【洛书的由来】

洛书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天文背景。前人指出,洛书数字本太一下九宫而来,以四十五数演星斗之象。九宫八风图配合八风、八卦,中央一宫,即洛书的中宫,是周围八宫的核心。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北极星(太乙)之位恒居北方,可以作为中心以定位的标准。九宫是根据北斗斗柄所指,从天体中找出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以便配合斗柄定位。通过发现九星的方位及数目,古人创制出了洛书,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天文学和数学的奥秘。关于神秘的《洛书》,其图案流传着一个传说:一只神秘的乌龟从洛水中浮现,背上承载着这个神秘的图案。我们的祖先大禹在得到《河图》与《洛书》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灵感,成功平定了中国的水患。可以说,大禹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因为他在治水之后,中国的九州才得以发展农业,这一传统持续了数千年。而他治水的智慧,正是来源于《河图》与《洛书》的启示。

《洛书》的图案独特,形似乌龟壳。图案中的点点,以一首古老的歌谣来描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图案的中心五数代表中央,为阳数,白色的点占据四方。四个角上的数字则为阴数,黑色的点。其中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象征乌龟的形态。而《洛书》的数字摆放方法代表了后天的应用。

北极位于中心位置,统领九宫。《洛书》以北极为定位星,斗柄所指的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九个方位与《洛书》的数目和方位完全一致。这就是常说的九宫术数中的基石。其中奇数代表阳数,占据四方,代表天气;偶数代表阴数,占据四角,代表地气;五居中宫,属土气。

洛书中的九宫数,以阳数为主,位居四正;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五居中宫,代表五行生数之祖。《洛书》揭示了北斗斗柄旋转形成的九宫数与八卦阴阳变化的密切关系。《洛书》还阐明了因“太一游宫”引起的四时八节及二十四节气的转移和气象变化。《洛书》的九宫数体系包含了天地水火的元素以及雷风山泽的象征意义。整个体系符合八节变化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太极周旋曲折的原理。这些观点在朱熹的《周易本义?图说》中得到了“洛书盖起龟象”。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十二生肖本命佛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