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占经 卷二
开元占经天文占星预测秘籍卷之二:论天体之奥秘
自古以来,关于天体的学说众多,诸如浑天说与盖天说等。浑天说认为天空如球浑圆,大地包裹其中;盖天说则描绘天空如车盖,大地如盘。尽管观点各异,但皆认同天体高远,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无可置疑。
扬雄支持浑天说的观点,认为天空如同蛋壳,大地在其中。七曜(指日月五星)在其间运行,道路有规律可循。北极星位于天空的北部,其高度为地上三十六度。我们常能看到北极星在天空中高挂而不下沉。相对的,南极星则在地心之下三十六度的地方,我们通常看不到它。这便是天文预测的基础之一。
《周髀》指出,夏至时日光照射角度最短,冬至时最长。整个周天(即整个宇宙)的半径是三十五万七千里。日道(即日行轨迹)与星宿之外围距离也是万五千里。冬至时,太阳从辰时升起,申时落下;夏至时则从寅时升起,戌时落下。这些都在六十度的变化范围内。除了太阳自身的移动,这也与地球的升降有关。
冬至后,日道北移并非单纯因为太阳的移动,也与地球随天体南游有关。同样,夏至后日道南移也并非仅仅因为太阳南移,还与地球随天体北游有关。二分之时(春分和秋分),日出卯时入酉时,此时正是天地相对平衡的时刻。地球位于天体的下半部分,因此有昼有夜。昼夜交替之际,便是天地升降之时。
《易》中提到冬至之景长一丈三尺,夏至之景一尺四寸八分。春分之景则七尺二寸四分。这些景象的变化都与七曜的轨道、地球的升降以及天体的运转有关。汉代的《乾象》和魏代的《景初》都是以二分之时观测天体运行的结果。冬至时离北极一百一十五度,景物长一丈三尺;夏至离极六十七度有余,景物长一尺五寸。这些都是天文预测中的重要参考点。
东西九千度稍微不足,东西的景物短于南北的景物三尺七寸五分。郑玄认为二至之时景物一寸之差对应千里之遥。但这样的说法并不合理。实际上天体的运动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将差异归咎于地理位置的变化。天游薄于四面而停止,日道与四表相等,不升不降。二分之时日道与天应规,而天地位于四游之中。春分后天地南降下游至夏至;秋分后天地北升上游至冬至。天地升降与日月五星的运行息息相关。尽管南北的升降距离相对固定在三万里以内,但实际上还要考虑地球的升降和天体的旁游关系更复杂的问题比如蔡氏提出的天是纯阳精刚不断运转的观点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探讨宇宙奥秘的关键点也正是天文占星预测学的魅力所在正是这种探索未知的精神推动着人类不断前行在科技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在古老的天地之间,南极的奥秘引人深思。绕行南极的路径,犹如一个巨大的圆规,径长七十二度,常常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所谓的赤小规与赤大规,分别对应图内与图外的景象。从天地之中观察东西方向,我们会发现天空的半边显现,半边则隐藏在视野之外,这就是图中赤规截娄角的景象。这一观点与张衡的理论并无二致。据传,玉衡长八寸,似乎是在描绘一种古老的仪象。而所谓的天地之中的规数,则是缀满星辰的图象。
后汉末的吴国人陆绩,字公纪,孙权时期曾作出《浑天仪说》。陆绩精心制作的浑天图,使得昼夜无间断。他在土室内部推算星度,击鼓的节奏与外部的天象相应,分毫不差。
陆公纪在他的《浑天说》中阐述:先王之道,在于治理历法、明确时节。其验证的方式,则在于天仪。没有比浑天仪更好的法象了。从颛顼时代开始,就有了南正重司天和帝喾变序三辰的记载。尧帝命令羲和观测天象,制定历法。舜接受禅让时,使用璇玑玉衡来齐七政。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早在古代就已经设立了浑天之象。周公序次六十四卦,两两相承,反复成象,象征天行的周而复始,昼夜之义。
《晋卦彖》曰:“昼日三接。”《明夷象》则描述了日出入地的过程。孔子解释说:“明出地上,晋进而丽乎大明,是以昼日三接。”当夜晚时,明入地中,这就是明夷夜。先昼后夜,先晋后明夷,形象地描述了日月随天转运,出入地间,形成昼夜的过程。浑天之义,与此相同。吴时庐江王蕃也对此有所阐述,他制造的浑仪及《浑天象说》中提到:“幽平之后,周室遂卑。”意指日光无法照耀到所有的星辰等观点与前述相同。因此可以说,关于天体的言论并非一家之言。这些观点在历代都有所流传和发展。
《浑天说》等理论不仅揭示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理解,也展现了他们对宇宙的无尽好奇和探索精神。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肖守护神|生肖配对|12生肖配对|生肖属相配对|生肖运势|十二生肖配对表|十二生肖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