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命理 滴天髓輯要(上)劉伯溫著
亲爱的网友们,时常有些关于八字命理的疑问困扰着你们。今天,小编就针对这些疑惑,为大家带来一些解答,希望能为你们带来些许启示和帮助。
八字命理学,乃是我国古老的一种命运预测学。它通过分析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来探究其一生的运势起伏。这其中涵盖了许多复杂的因素与理论,但正是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人的命运蓝图。
我们要明白,八字命理并非绝对。它更像是一种参考,一种基于天地人三才的运势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努力的空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面对八字命理,我们既要保持敬畏,又要抱以理性的态度。
那么,如何解读八字命理呢?其实,这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简单的概括往往是片面的,只有深入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从八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五行属性、吉凶祸福、事业发展、婚姻状况等等。而这些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八字组合来判断。
我们也不应过分依赖八字命理。人生充满了变数,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要我们努力、坚持、勇敢地去追求我们的梦想,我们就有可能改变我们的命运。面对八字命理,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理解它,又要超越它。
通天论
欲探万物之根本,首观其三元演化之理。天地万物之生灭变化,皆源于帝载神功之运转。天有阴阳五行,故春木蓬勃,夏火炽热,秋金收获,冬水寒冷,季土归藏。每个季节都有其特定的神机妙用,人之命理亦受五行之影响,吉凶皆由此定。
坤元合德,天机深不可测。五行分布东西南北,与天合德,赋予人者各有所偏,故吉凶各异。头顶苍穹,脚踏大地之人,得五行之全,故为贵。其吉凶之差异,源于五行之顺逆变化。欲知命理之奥秘,须领会顺逆之机。
天干地支,细详其进退之机,可断人祸福与灾祥。如五阳之丙火为最,五阴之癸水为至。五阳得阳之气,即能成其刚阳,不畏财煞之势;五阴得阴之气,则能成其阴顺。天干之中,甲木参天,乙木柔花;丙火猛烈,丁火柔和;戊土固重,己土卑湿;庚金带煞,辛金温润;壬水汪洋,癸水至弱。地支则阳支动且强,阴支静且专。
配合干支,仔细详察,可开聋瞶之耳目。顺则吉兮悖则凶,行运之间有其起伏变化。如春木荣盛,夏火炽烈,秋金收获之际亦须防太过之虞。学者若能掌握其进退之机、抑扬之浅深,便能言命。
八字命理中更蕴含天地人之奥秘。《滴天髓辑要》所载刘伯温之论述,深入阐述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之理。五阳五阴各有其特性与运行之理。天干论中详述了十天干之性质与运用之道。戊土卑湿中正蓄藏,庚金带煞刚强等论述皆揭示了天干之特性及其对人之影响。地支论则阐述了十二地支之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此外还论述了干支配合之奥妙以及生克制化之理。
在理解并应用这些命理理论时,需要注意阳顺阴逆、干支轻重、母子相依等原理。同时也要注意天道地道之配合与覆盖关系。如阳乘阳位则阳气昌盛需要安顿行程;阴乘阴位则阴气盛行需要道路光亨。此外还需注意地支生日与天干相合等情况的妙用及其对人的影响。
甲申之际,庚寅之时,戊寅之月,皆因天干地支相生相助,形成煞印相生之局。观其天干地支,虽非相生,却情意相合,不悖不和。日月时辰的配合,贵在情协志同,虽非一气呵成,却能左右互生,化生而不出错。始于初始,终于终结,富贵福寿,永无止境。
年月为始,日时不相违背,日时为终,年月不存妒忌。凡局中所蕴含之神,源于年支的渊源,归于时支的归宿,始终得所,则富贵福寿,永无止境。
论形象,两气融合而成象,象不可破。如天干属木,地支属火,若见金即破。五气聚集而成形,形不可害。木得水生而繁荣,火得木生而旺盛,土得火生而滋养,金得土生而锋利。若形象独旺则喜行化地,化神需旺盛以流行;若形象全备则喜行财地,财神需旺盛以助力。形全者宜损其有余,形缺者宜补其不足。
论方局,方是方兮局是局,方要得方不可混局。如寅卯辰为东方木局,若杂以亥卯未则太过混杂。局混方兮有纯庅,行运喜南或喜北。若木局木方齐聚而来,需天干顺序无反覆。成方干透一元神者若遇生库之地则非福。成局干透一官星者若左右空旷则无所成就。
论格局,财官印绶分偏正并论食伤格局定。除却传统的八格之外,若遇曲直等格皆为格。但刑冲破害者不可言格也。影响遥系既为虚象不可拘泥于杂气财官之论。飞天合禄之类固为影响遥系而非格也。至于建禄阳刃亦需看月令透于天干者取格否则只取用神若用神无可取则只得观其大势以判断穷通不可执于一格也。
关于官煞相混的问题需分情况而定有可有不可。官煞有时可混有时不可混需看其势在官还是在煞看其是否有根以及岁运的助力情况等等。伤官见官的情况也需分辨可见可不见。需根据身旺身弱伤官旺衰等情况来判断是否可见官以及何时见官有利。
从化论中分为真从化和假从化两种情况。真从化者只论从化神论吉凶从神又有吉和凶之分;假从化者虽不如真从化者富贵但也可发其身或贵人出类亦可见其贵气但从化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心术不正等情况发生。至于假化之人虽可显贵但多有偏执固执己见行事迍邅等情况发生。
生肖守护神|生肖配对|12生肖配对|生肖属相配对|生肖运势|十二生肖配对表|十二生肖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