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六壬能量运转的概念之长生死墓

太极学说的长生死墓概念,是判断事物成败、凶咎乃至整个运程的关键所在。这一概念源于五行与天干地支的完整融合,体现了天地之道的运行规律。

天地之道,如同阴阳相合,同时存在,相互运转。天道反转,地道顺行,二者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长生死墓表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体现。

在《长生死墓表》中,阳干代表地道的视运动方向,阴干则代表天道运转方向。阳干顺行,阴干逆行,两者相互交织,形成了五行的运转模式。比如甲乙木,甲生在亥,死在午,乙则正好相反,乙生在午,死在亥。甲乙从亥午开始相向而行,其相会就在寅卯,这就是木之旺地,木在此得以成就。甲乙的相会也会逐渐分离,阴阳相离则是衰弱和疾病的开始,直到午亥为死。这就是甲乙木的完整周期。

整个五行的运动规律又是怎样的呢?十二地支由四个时空平面构成,它们散在于太极大园上,代表了四个方向的三维空间运行。五行分散在各方向的三合之中,因为三合地支的运转符合天干长生死墓的生、旺、墓三个阶段。地支散则各有自身的五行属性,合则形成共同的属性。以甲乙的生旺墓为例,亥是地道的起点,也是水之地支,当亥沿着曲线顺行到卯时,水生木而隐于木中。水与木相合则木性取代水性,水隐而不见即为死,这就是五行转换的过程。亥水转换成卯木后,水入中宫而隐没不见即为“入墓”。这种现象反映了宇宙中天体或质点的运转与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长生死墓表》所揭示的阴阳相交、五行转换等规律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也遵循着这些规律。《长生死墓表》的研究对于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长生死墓》所揭示的天地之道运行规律是深入理解太极学说及宇宙运行原理的关键所在。这一规律不仅体现了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运行变化,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对于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长生死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深邃的宇宙之中,天道与地道的运转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从亥至未,水化为木,生命的能量沿着天道反向流转,停在未的方向,木的元素在此达到终点。

在地球的时空里,寅代表着年、月、日、时的开始,它象征着万物生长的起点。寅之性为木,是火的生地。想象一下,寅如一颗燃烧的火焰,在地球的核心熊熊燃烧,孕育出生命的力量。当寅进入中宫,与午戌相融合,地上之火的景象便呈现出来,火生土,戊己亦在中宫。南方是火的属性,因此寅午戌亦位于南方。火的旺盛让木元素隐没于戌,木的元素在这里转化为火,戌就成了火的终点。

生命的循环如同水与火的交融,水生木而合于木,木生火而合于火。这是一个相生的关系,生者向上而生发,死者则隐没于中宫的戊己。从亥到中宫的顺向S曲线,是生命在地球上的可见运动方向。而水火土的死则隐没于中宫的未和戌,这是一条从中宫发出的反向S曲线,生命的生成在这里达到极致。

天地之道是相对的,地道起于亥,天道则动于巳。从亥到辰的视运动与巳到戌的天道暗中相合的内容相互呼应。甲从亥而生,庚从巳而生,构成了天地之道的升降与往返。庚辛的相克形成了事物的对称的往返运动形式。火炼成金,金成则火息,这是一种生命的转化与终结。而丑便成了金的终点,申金又生壬水,水漫则金沉。辰便成了水的终点。于是,天干与地支的五行关系确定,周流不息的运转形成左右对称的和谐画面。

那么甲、乙在申酉的相遇又是怎样的呢?当五行俱全时,阴阳皆相会于卯酉。甲乙入墓于未戌,所有的五行都进入中宫,在辰戌丑未中进行相互交杂的运动。这就是绝胎养的过程。之后它们沿着子午的纵向8字轨迹返回到最初的起始之位,重新进行相对的运动。

在六壬中对于长生死墓的理解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以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合看,阴干附会于阳干而生。现实的事物皆以阳干的生旺墓为准,五行生则事物出,五行死则事物隐没。第二种则是看阴阳转换或未来之事,需要区分天干的阴阳。如果阴阳有转换和生死接续,则事物将有新的内容产生。四生、四死、四墓分别代表了事物的不同阶段和状态,“四生”是盟芽之地,“四死”是阴阳相会和转换之地,“四墓”则是事物的归宿和终止之地。

生命的运转就如同这宇宙中的一幅美丽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从亥到未,从寅到申,每一个阶段都代表了生命的成长、转化和终结。而中宫则是生命的舞台,所有的生命都在这里交织、演绎着生命的传奇。

十二星座运势|12星座运势|每日星座运势|星座月份表|今日星座运势|星座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