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适合认拜哪种干亲戚 (2)

从古至今,中国民间流传着一种习俗,即为孩子认“干爹”或“干妈”,这在八卦命理中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不是随意的行为。

这种认干亲戚的习俗,又被称为“打老契”或“认干娘”,主要在河南等地流行。在过去,人们为了祈求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对于那些体弱多病、数胎夭折后的新生儿,或是老年得子的情况,会将其认作“干儿子”或“干闺女”。

人们也会找寻石磨、石碾、古老的树木等作为孩子的“干爹干妈”,以求孩子能够结实强健。父辈之间关系密切的也会互结干亲。认干亲的对象不仅有活生生的人,也有无生命的物体。

这种习俗背后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避免夭折;二是希望通过认干亲来转移命相,以求家庭和睦、繁荣昌盛。在认干亲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选择儿女较多或贫寒的人家作为义父、义母,因为这样的家庭更容易养活孩子。

从八字命理的角度来看,不同八字的孩子适合认不同类型的干亲。例如,身弱喜印绶的孩子可以拜认干娘,身弱喜比劫的则可以拜认干兄弟或干姐妹。而身旺喜财星的孩子则需要认干爹。从强从旺的孩子大多喜欢干兄弟、姐妹,而八字从弱从财官的孩子则不宜拜认干妈等娘系亲戚。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某些情况下不宜认干老公。

认干亲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民间习俗,其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这种深厚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期盼。

在决定是否给孩子认干亲时,家长们应该慎重考虑孩子的八字命理,选择适合的干亲对象,以期给孩子带来好运和健康的成长环境。也要理解这是一种传统习俗,而不是一种迷信行为。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文化,更能表达我们对孩子深深的关爱和期望。认干亲的仪式与深层意义

北京篇

在古老的北京城中,人们深信认干爹、干妈会对亲生子女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并非轻易之举。若决定进行“拜干亲”,则需选择一个吉日,举行盛大的仪式。届时,父母将为孩子准备丰富的礼物,特别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给干妈的鞋子,以及衣料等物品。仪式结束后,干爹和干妈也要为孩子准备礼物,如饭碗、筷子和长命锁等。这些礼物不仅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亲情的传递与承诺。

河南篇

河南的“拜干亲”仪式颇具特色,它是通过一种叫做“碰”的方式完成的。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天早晨,父亲出门寻找第一个遇见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跪下磕头,并请求对方为小孩命名。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是在认亲,更是在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中寻找共鸣。

陕西篇

在陕西,“认干亲”通常在孩子满月的那天进行。这种“碰”的选择大多是有目的的,选择遇见的第一人往往是与家庭关系紧密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这种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亲情的建立,更是对社区关系的强化。

四川篇

四川的风俗中,“干爹”被称为“保保”,“干妈”为“保娘”。有些家庭会选择迷信的方式,让乞丐或不认识的路人担任“保保”。“干儿子”在当地也有指女婿的意思,这一习俗反映了四川地区的家庭关系和情感交流。

杭州篇

杭州的小孩“拜干亲”则与众不同,他们寄拜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无常鬼。这一习俗源于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长寿的渴望。父母希望通过寄拜胡干爷,保佑孩子长寿健康。

少数民族习俗

除了汉族,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拜干亲的传统。在土家族,除了寄拜给人之外,还流行寄拜给物品如树木、岩石等。这种习俗背后是人们对灾星的消除和对孩子顺利成长的期盼。而认干亲的仪式通常包括孩子向干爹、干妈磕头并改口称呼,寓意着孩子成为他们的亲人,从此可以借助他们的福气健康成长。

认干亲的意义

认干亲不仅是旧时在山西乡间流行的一种民间礼俗,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亲情关系的建立。通过认干亲,人们希望孩子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顺利成长。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往往比较固定且交往频繁,仿照亲情的交往方式,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乡野之间,一种特殊的亲戚关系——认干亲,被悄然维系着。尽管没有固定的仪式,但它的存在却深入人心,形式多样,原因丰富。

认干亲,源于深厚的友情,或者一方对另一方的恩情。为了巩固这种情谊,下一代常被结为干亲,如同古代的义父、义母关系。在山西各地,尤其是雁北、忻州、晋中等地,这种习俗更为普遍。

一旦认干亲,双方都必须遵循乡间的交往礼仪。干儿子或干女儿,需按照节日习俗,向干爹、干妈致敬。在日常生活中,干儿子还要照顾年迈的干爹、干妈,尽到一定的义务,并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而干爹、干妈则会对干儿子的重要时刻,如娶妻、生子、盖房等,给予关心和支持。

河南汝阳县的一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认干亲的生动实例。那里的一个流浪汉,因为被当地村民认为善良,成为许多孩子的“干大”。在河南很多地方,人们喜欢将孩子认给常在外走南闯北的善良人做干爹,认为这样能让孩子命更硬一些。

旧时的河南民间,认干亲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家庭因为孩子“命不好”,选择认干亲来“相克”。有的家庭因孩子“命硬”克父母,希望通过认干亲化解。也有的是因为两家关系好,希望通过认干亲加深情谊。但更多是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

在认干亲的家庭中,多是一些子嗣不旺或经历过夭折之苦的家庭。他们选择认亲的对象多为姓氏“吉祥”的人家、子嗣兴旺之家或贫寒人家。因为儿女多的人家,孩子容易长大;贫寒人家的小孩多且容易养活。

认干亲也伴随着一定的经济投入,如财礼的往来。在河南一些地方,干儿子逢年过节要送孝敬之物给干爹干妈。一些穷人家会根据孩子的五行来认干爹,如缺木的就认大树做干爹,也有认石头、磨盘等做干爹的。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这种习俗仍在乡间流传。洛阳等地还有将孩子认给神做干儿子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避害。

这种认干亲的传统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家族和人际关系的重视,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寄托和祝福。尽管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种传统习俗仍在一些地方流传着,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在河南的某些地方,每年的某个固定时刻,大人小孩都会前往火神庙,向火神爷献上香火,祈求其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一直持续到孩子年满十二周岁时,还会再献上一只绵羊以示感激。这样的信仰背后蕴含着深深的期盼与愿景。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特别倾向于与姓刘或姓程的人家结亲,因为“留”而不去,“成”而不夭,寓意着大吉之兆。人们常说这是“讨吉利”,其实是民间语言禁忌的一种表现。如果孩子命格特殊,可能会被认为对父母有所克制,这时就会寻找一个命格相对较弱的孩子来转嫁危机。

在洛阳的一些地方,父母会为孩子认下两个干亲,一个姓刘,一个姓潘。这样的做法意味着可以让孩子“留”住并“攀”住不放,从而保护孩子健康成长。而在南阳,如果孩子命硬,就会选择认孩子出生后第一个上门的乞丐做干爹。小孩需要给干爹磕三个头,而干爹则会为孩子起一个名字,象征着孩子已经寄托于被认之人。

在豫西的一些地方,新生婴儿第一次出门时,抱在村里走,遇见的第一个人可能就是干爹或干妈。这种认亲的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但都是村里的知根知底的人。而在栾川、汝阳等地,人们更倾向于认远方来的外地人或江湖人士为干爹,俗称“长腿干大”,寓意保护孩子平安。

在洛阳的一些地方,正式的认亲仪式上,干娘会购买一副碗筷和一件衣服送到干儿女家中,象征着家中多了一口人。此后,每逢小孩生日或过年过节,双方都会互相探望。当孩子长到十二岁时,干娘会为他们取下长命锁,俗称“脱锁”。因为在民间信仰中,十二岁是一个轮回也是一道门槛,孩子若能平安度过这个阶段,以后的道路就会相对顺畅。

如今,河南认干亲的习俗仍然普遍存在。与过去相比,迷信的色彩已经几乎完全淡化。人们更多地出于强化人际关系而结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认干爹的目的也日趋多样化。官员和富豪逐渐成为更多人认亲的首选对象。这一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是人们对亲情、友情以及人际关系的珍视与渴望。

十二星座运势|12星座运势|每日星座运势|星座月份表|今日星座运势|星座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