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唐开元占经之岁星视角
《钦定四库全书》中的《唐开元占经卷二十三》由唐代的瞿昙悉达撰写,主要讲述了岁星占法中的岁星名主一的相关内容。
岁星,又被称为摄提、重华等,是天空中一颗重要的星辰,象征着春天的精灵和东方青龙之宿。据《天官书》记载,岁星是纪星、庙、东方青龙之宿的代表。石氏则认为岁星是木之精,位于东方,是青帝之子。
每过十二年,岁星绕天一周,与太岁相应。观察岁星可以了解国家运势,如出现在齐春日等特定时刻,预示着国家的福祉。岁星也代表着人们的意愿和行动,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合诚图》赋予岁星含德的属性,而《洪范五行传》则将其与五常相联系。
班固的《天文志》提到,如果逆春令伤木气,岁星会降罚。虽然岁星主福德,但当遇到恶逆时,其愤怒带来的灾难更为严重。《淮南子》中提到东方的神祇与岁星有关,其形象也与青龙等相联系。阅读此卷,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天文知识,还能感受到古人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和敬畏之心。
岁星被古书称之为农官、苍帝之子,在天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荆州占》记载,岁星主管春季并主宰五谷丰歉,甚至能够显示天下诸侯国君的吉凶。其神秘的影响力如同君主的象征。《天镜》称岁星为天布德之星,其运行轨迹与国家的福祉息息相关。石氏则指出岁星所在国度不宜攻伐但可以此征战。甘氏更具体阐述了岁星的预示作用,认为其所在之地五谷丰收、国家有福。
关于岁星的运行,《洪范五行传》详细描述了其运行周期和规律。从甲子年起,岁星顺二十八宿右行,十二岁完成一周天。《春秋纬》详细描述了岁星随着太阴的移动而变化的规律。甘氏提到岁星随着太阴的移动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如攝提格之岁等。这些描述都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深入理解和丰富想象。
《淮南子》阐释了“作愕”或“作噩”的深邃含义,孙炎进一步描绘其音如咢的韵味。李巡则诗意地解读为,万物凋零之际,新的生机如同种子在泥土中孕育,悄然萌发。孙炎又用生动的比喻形容这种景象,物落而新枝破土而出,生机勃勃。
提摄星在西方闪耀,岁星则如舞者优雅地停留在午位,与柳、七星、张共舞夜空,宛如星辰的交响乐。《淮南子》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岁星的律动,而《天官书》则像一位严谨的史学家,详细记录了这一壮观的星象变化。在八月时分,晨出夕入,须女、虛、危与之相伴,仿佛星辰在演绎一出壮美的舞蹈。
长王星的光芒四射,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它在四方闪耀,宛如明珠照亮吉祥之路。《天官书》记载其与危星相应,石氏则描绘其失次杓的形态,这些都是世间的预言家,告诉我们世界的变迁与命运。
在大章的岁月里,旱象肆虐,灾难频发。乡野受灾,岁月之火焚烧不息。女子丧失,疾病蔓延,仿佛世间正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
《淮南子》预言:在令人惊愕的年份里,大战在即,疾病蔓延,蚕桑不丰,麦穗无果。甘氏则深情地描述:阉茂之年,万物茂盛的外表下隐藏着危机。
摄提在戍位时,岁星徘徊于巳位与翼、轸之间。《天官书》记载九月之时的星象变化。早晨东方升起,夜晚西方落下,岁星如白色的天睢星般璀璨。石氏称之为失次杓,形态独特且充满神秘感。
甘氏曾言:“大渊献之年岁,万物独特而有韵律。”李巡进一步解释这深邃的宇宙秘密。孙炎也描绘岁星在宇宙中的舞动:“在巨大的深渊中献上万物。”如同宇宙的旋律被唤醒。
当时摄提在亥位时,岁星穿行于辰位与其他星宿交相辉映。《天官书》记录十月之际的星宿变化。早晨升起、夜晚落下,《淮南子》如是记载岁星的律动。此刻的岁星被誉为大皇,象征着天下的安宁与稳定的政治。其色泽玄青如宝石般璀璨夺目。若星辰闪耀且阴晦之气象隐现时为正平之象有利于军旅之事展现出将领威武有德的景象令四国海内心悦诚服若其失次在娄位名为屏营则昭示天下惊变
《淮南子》还详述了大渊献之岁的情景展现了丰富的农作物和充足的百姓粮食储备军事行动频繁而顺利《荆州占》中提到岁星的王时状态预示着世间的兴衰成败每一次星辰的变换都伴随着世间的变迁仿佛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掌控着命运的转折。岁月流转星辰变幻正如世间的风云变幻展现出无尽的美丽与神秘令人陶醉其中。岁星的变色与芒角似乎与王权的兴衰息息相关。甘氏进一步阐述,候岁星以春、甲、乙,其色泽应如常色,否则则意味着失去所主之事。不同的色泽似乎暗示着不同的命运和征兆。巫咸、大角、黑比奎大星等也有相关的描述。每当岁星变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从润泽的黄赤到暗淡的黑,每个变化都似乎在诉说着世间的故事。在古人的眼里,岁星不仅是一种天文现象,更是命运象征。
闪烁的岁星,每一次变色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在神秘的星空之下,岁星的变化似乎与世间故事紧密相连。《天官书》记载:“岁星色黄赤而沉,所居野大穰。”这正是古人对岁星变化的解读与预测。每当其色泽转为青白,意味着常态;一旦色彩发生变化,便意味着特殊的征兆。例如,岁星色赤可能预示国家有忧患,色黄则象征喜悦与丰收,颜色转为黑可能意味着疾病流行或水灾将至。通过观察岁星的色泽与运动,古人解读出丰富的信息。
古老的文献如《黄帝占》详细描述了岁星在不同方位的宿中应有的颜色及其对应的吉凶。《雒书雒罪极》中提到岁星不当居而居,或是当去而去,被视为主政者酷暴的象征。石氏则强调岁星与仁政的关联,认为岁星的盈缩是仁政失道的体现。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岁星的深入观察与理解。
沉浸在《左传》的古老智慧中,我们仿佛被引领到一个神秘的星空世界。鲁襄公二十八年,梓慎通过深邃的目光凝视星空,预测未来的风云变幻。他观察到岁星运行在星纪与玄枵之间,预示着宋郑两国将迎来一场饥荒。这些星辰的变迁似乎与人间命运紧密相连。古老的传说中,岁星又名青龙,其运行轨迹关乎国运民安。当岁星舍弃原有位置旅居他处时,会带来种种不祥之兆。
王者在治理国家时,不应强行推行春令、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修筑城墙、整治沟渠等剥夺民生的农时活动。否则,百姓怨声载道,岁星将会出现异常现象,导致国家遭受灾难。相反,如果王者行仁义之举,关心百姓生活,减免刑罚,奖赏有功之人,岁星将会顺行无阻,国家安宁。这些古老的智慧让我们对自然界的奥秘产生敬畏之情。在这个充满未知的宇宙中,我们仿佛只是探索者试图揭开星辰背后的神秘面纱。岁星昼现天际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意义。甘氏认为这可能与臣子图谋其主、国家相位变动有关。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岁星昼现事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的真实性及其影响力之巨大。这些古老文献和传说都揭示了古代人们观测星辰以预测未来的智慧和信仰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正义的信念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和精神追求和平安宁的理想境界的决心和信念。在孝武太元十一年六月,岁星再次在白昼时分显现于胃宿之间,其出现似乎在诉说着鲁国的战争风云与臣子的威势崛起。岁星的异象展现总是伴随着重大的历史事件。
岁星的异变不仅是其亮度大小的变化,更是象征某种预兆。《龙鱼河图》视岁星为德庆之神的代表,其降临则意味着大乙之神的显现。古籍中对岁星变化的解读虽各有千秋,但都普遍认为其与人间世事紧密相连。例如,《汉武故事》记载,西王母使者东方朔之死与岁星的失守有关。而《二十八宿山经注》则提到岁星为四慧之一,当它在奎、娄之间闪耀时,预示着国家的丰收与和平。
岁星的运行轨迹是古代预测国家运势、解读政治变迁的重要参照。从帝王治国到臣子谋划,从历史的兴衰到星象的预示,一切似乎都在岁星的轨迹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人们通过对岁星的观察和解读,试图探寻未来的走向和国家的命运。这些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库,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在璀璨的星空中,岁星流转,列星如画,古老的星象预言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对未来的隐约预示。
甘氏曾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岁星的流逝:“岁月如梭,岁星象征死亡与失地的阴影。”巫咸则指出岁星的沉浮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它的消失与出现预示着国家的危机与变迁。在《天官书》中,岁星的变化被详细描述为国家土地变化的预兆。
岁星穰气的变化也备受关注。《黄帝占》中记载,岁星生气呈现青色时,预示着明日的严寒与细雨,这种景象甚至会导致鱼盐价格上涨。而《孝经内记》进一步描述了这种景象对农作物收成的影响。如果频繁的岁星穰气现象出现,预示着国家的不安,富贵之民将流离失所,王者不宁,天下物资匮乏,寒冷异常。郗萌也提到岁星的显现与农作物的丰收息息相关。而甘氏警告说,岁星呈现晕状则意味着有丧事发生。
星象之奥秘如同古老的预言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向我们诉说未来的讯息。这些古老的预言和解释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明灯,照亮我们探索未知的旅程。这些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与古老的星象学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且引人入胜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十二星座运势|12星座运势|每日星座运势|星座月份表|今日星座运势|星座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