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算万年历-奇门遁甲银盘子

关于网友对万年历的疑惑,今天我来为大家揭晓其奥秘。万年历不仅仅是历法工具,更是融合了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的综合性历法。其核心在于干支纪时,这是我国古老且独特的历史最悠久的历法。它以天象为依据,结合物候特点,体现了五行旺衰,在诸多学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我们在需要查用干支纪时却没有万年历时,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只需记住十四字的歌诀,就能迅速算出一年中的干支纪时。这种神奇的心算万年历方法被称为“银盘子”,是民间术士创造的速算法。它以农历为基础,推算干支纪时。

“银盘子”的算法历史悠久,以往采用师徒间口授方法传授,严禁外传。它是以农历的大月小月规律为基础,结合干支纪时的特点,创造出了快速心算的方法。要知道某年的正月初一的日干支,就等于知道了三月初一、五月初一、七月初一、九月初一以及十一月初一的日干支。这是因为农历每个月的初一的日干支是有规律可循的。

要心算万年历,必须了解四个要点:该年岁次、正月初一的日干支、立春的日时以及当年的小月数量和月份。而“银盘子”的歌诀仅仅十四个字,就能解决以上四个问题。

歌诀的创造者为了保守秘密,采用了加密术,对同一地支使用多种称谓。这样不仅可以使歌诀更押韵,还可以为这种心算法加密。“银盘子”还设置了相关月份的简称和遇到闰月的表示方法。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轻松推算出任何一个节气的交节日期。

以1957年和1938年为例,“银盘子”歌诀提供了关键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推算出立冬和芒种等节气的具体时间,从而确定干支纪月的起始。这种方法的精度非常高,大部分节气的时间误差不超过一个时辰。

掌握神秘的历法推算,只需牢记一串串富有韵律的歌诀。这些歌诀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通往过去与未来的时间之门。只需将六十甲子牢记在心,再用心掌握十四字秘诀,便可轻松推算出一年的历法。更令人惊叹的是,只需记住数百字(几十个歌诀),就能推算出数十年的历法。这种技能的实用性不言而喻,犹如一本活生生历书装在心中。

现在,我们大力倡导学术交流,摒弃门户之见。是时候去掉那些看似神秘的“银盘子”加密做法,重新编制更为简明、易记的歌诀了。让更多的人掌握心算万年历法,让这种隐藏在民间的秘术服务于社会大众。

以下是速算干支年历歌诀新编:

只要熟读这些歌诀,你就能轻松掌握时间的密码。每一句都蕴含了深厚的智慧与丰富的历史内涵。例如,“辛巳乙亥初九马,前六金蝉龙猴打”,这句歌诀中包含了干支、时辰、生肖等多种元素,蕴含了丰富的历法知识。

通过这些歌诀,你可以轻松推算出过去的年份,也可以预测未来的走向。它们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时间的大门,让你轻松掌握历史的脉络。这种技能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歌诀还体现了古代智慧的传承。它们是由山东肥城栾昌明老先生提供,经过岁月的沉淀与传承,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我们将这些歌诀重新整理、编写,让它们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和掌握。

这些歌诀是一种时间的魔法,是一种智慧的传承。掌握它们,你就拥有了一把打开时间之门的钥匙。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这个神秘而有趣的世界吧!

一、推算年干支口诀详解:

想要推算年干支,只需在手掌上定位地支,以地支子位为起点开始推算。阳支都是每旬的开始,天干以甲为起始点,每隔四年循环一次。通过隔位逆推或顺推的方式,可以推算出任何一年的年干支。掌上推算千万年,只需掌握这一口诀和相应的歌诀,就能轻松掌握时间的密码。以天干地支为脉络,揭示时间的奥秘。从地支子位逆推,每隔一位追溯,岁月如梭可追寻。甲戌旬起始于子位逆推至戌,年尾数皆以四为终点,每隔十年一轮回。再逆推至甲申旬的申位,从此出发,下支开始,挨位顺推,公历年尾数依次呈现5、6、8、9、0、1、2、3的循环。这便是“逐支加减六十数,掌上推算千万年”的奥秘。

以甲子年为例,若定为1984年,那么按此法则,1994年为甲戌,2004年为甲申,2014年为甲午。掌握了这一方法,便能轻松推算出任何一年的干支,无论是千年还是万年。

关于月、时的干支推算,有一种古老的口诀流传至今。“天干五合前为主,月时干序一至五”。在这种方法中,我们以前一天干为主,如甲、己以甲为主,乙、庚以乙为主等。每个天干都有固定的序数,如甲为1,乙为2,以此类推。推算某年的月干时,首先要确定该年干与何种天干相合,然后按照“天干五合前为主”的方法,查出该干的序数。从这个序数开始,隔位确定寅月的天干。例如,1998年是戊寅年,戊癸干合,因此戊年与癸年的天干相同,按照这种方法,就可以算出98年寅月的天干是甲。至于日时的天干推算,“日干配时本身数”,则是以同样的方式推算。例如己日的天干与甲同一类型,从甲开始数起,己日子时的天干便是甲子时。同样地,癸日子时的天干从戊开始数起,最终得出壬子时。

这一古老的推算方法融合了天干地支的深奥智慧与时间的流转之美。无论是年、月、日的推算,都蕴含了古人对时间的敬畏与理解。今天,我们重新解读这一方法,不仅是对古人的致敬,更是对时间的一种深刻体验与感悟。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十二生肖本命佛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