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传俞琰周易集说概览
《钦定四库全书》中的《周易集说》卷二十六,为宋代俞琰所撰。开篇即为《文言传一》。
《文言传》乃古易十二篇之一,独立成篇,揭示文王彖辞与爻辞背后的深层内涵,特别是乾坤二卦的奥秘。经王弼注解后,冠以“文言曰”三字置于篇首。这三字可以理解为文饰言辞、交错而言或古已有之的语言而孔子为其添加了文饰,其核心在于强调乾坤二卦的大德。
梁武帝曾认为“文言是文王所制”,此说虽有待商榷,但《文言传》确实反复强调并阐发了乾坤二卦的彖辞、爻辞的意义。这些辞句都是文王之言,由孔子解释并传承。例如首章提到的“元者善之长也”,与春秋左氏传中的惠伯之说相吻合。
在《周易集说》中,对“元亨利贞”有深入的解读:元是善之长,亨是嘉之会,利是义之和,贞是事之干。伊川程子和紫阳朱子等学者对此都有深入的探讨。这些理念都是对易经理念的深入解读,体现了古代智慧的精髓,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
君子以仁为本,身体力行,感受一切痛痒疾苦,展现仁慈。这样的君子,足以引领人们,成为众人的领袖。他们以道德辅佐世人,深爱万物。真正的仁者才会居高位,不仁之人若居高位则如恶之播于众。礼仪是天理的节文,嘉会则是事事尽美,举止间无不遵循礼节。利与义皆意味着适宜,只有利于物而不以己害物,才能与义和谐共存。坚守正道,择善而执着,只有坚守正确的方向,才能成事立业。
言论中重视利贞而不及元亨,强调仁义礼而不过智。紫严张氏曾说:不提及智而强调贞,因为智慧中可能存在不贞之处。君子实践这四种德行,便体现了乾元亨利贞的精神。初九阶段,有如“潜龙勿用”,指具有龙德却隐于世的人,他们遁世而不感苦闷,遗世独立而不心生怨恨。乐在其中,无闷无郁,这是君子的境界。
言辞并不仅仅用于表面的装饰,它是我们内心世界的表达,是修养的体现。真正的君子,其言辞如磨光的美玉,纯洁无瑕,他们的每一个念头都是正直的。他们修炼言辞,树立诚信,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流露,是对自身德行的修养的追求。这种追求并非轻易能够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而是像九三的爻位一样,处在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中。
君子明白自己事业的起点和终点,他们知道应该坚持什么并坚定去做。就如同九三的位置,虽处上位但不失其位。这种明了自己的定位并坚定执行的态度就是“知至至之”。就如同紫阳朱子所说,知道如何达到目标并坚持就是忠信进德的意义。君子明白修炼言辞、树立诚信的重要性,他们知道如何守住臣子的位置,因此不会犯上。
那么九四的情况如何呢?“或跃在渊,无咎”。这意味着九四的人才行动灵活多变,他们的跳跃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没有固定的规律。他们的进退也可能快也可能慢,没有恒定的节奏。这种无常无恒并非出于邪念或离群索居的目的,而是因为他们想要抓住进德修业的最佳时机。他们知道如何进退不失时机,因此不会犯错。进德修业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抓住每一个机会去提升自己、精进自己。
说到“飞龙在天”,那是九五的境地。龙与云相互呼应,虎与风相互激荡。圣人一出现,万物都会亲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万物声气相求的结果。物之相应如同自然界的水与火、龙与虎。圣人作为人的典范,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引发万物的共鸣。就如飞龙在天,人们也会效仿其飞翔的姿态,追寻其精神内涵。
再来说“亢龙有悔”,这并不意味着至高无上的龙永远无懈可击。即使它地位尊贵,也有其悔恨之处。因为它虽高居云端却远离民众的支持,虽有贤人在侧却得不到他们的辅佐。这就像一个人在没有支持、没有助手的情况下孤军奋战,结果自然会带来悔恨。卦中的六位各有其含义,九五为君,居乾九五之正位;而上九虽在九五之上,却无九五之实权。因此即使地位高贵也难免孤独和悔恨。
最后说到“潜龙勿用”,这是指龙潜伏在水下,暂时不宜展现其力量。初九之位的龙如君子般潜藏在水下,等待时机的到来。这也是一种深邃的智慧,提醒人们要有时机意识,懂得潜伏和等待,才能在时机成熟时一展身手。
文章至此,我们不仅看到了自然的韵律和生命的律动,也感受到了古人对于修身养性、把握时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深邃智慧。这些智慧的言论,如同精神的灯塔,为我们指明了理解自然与人世的路径。这些关于舍与行的论述,仿佛一首生动的交响乐,奏响了生命的韵律与时间的流转。
在古老的哲学中,"舍"并非简单的停留,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君子的舍,如同适应自身位置的一种智慧,随遇而安。那些拥有君德的人,虽在世俗中暂时处于臣位,但他们的威严如同田间之龙,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就是"舍如館舍之舍"的智慧,一种潜藏而蓄势待发的力量。
当我们谈论龙在天时,我们想到的是君子治理的至高境界。如同程子所言,天德位是治所从出之处。亢龙有悔,代表着过度带来的灾难。只有知变,才能避免灾祸的发生。而乾元用九,则是天下大治的时刻。圣人通过变通使民众不倦,从而实现天下治理。
君子如龙,终日勤勉前行。他们行事谨慎,不断修炼自身,如同跃渊之龙,寻求自我突破。这种精神如同中庸的日省月试,旨在自我提升和成长。他们时刻警醒自己,勇于尝试,以期达到更高境界。这种追求上治的精神,是君子的核心动力,也是他们砥砺前行的原因。
龙的力量,从潜藏到觉醒,如同文明之光的洒落。当龙的力量渐渐觉醒,开始出现在田野之中,整个世界仿佛被点亮。此时的龙虽未升至最高位,但其博大的德行已经足以影响世界,让天下文明进步。真正的力量不在于表面的炫耀,而在于内在的真诚和坚韧。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始终保持勤勉努力的状态,与时俱进。龙道的革新,意味着力量的转变,从下方的潜力到上方的展现。卦象的变革,如同时空的转换,寒暑交替,都是龙跃得时的象征。
乾元运行,显现天道法则。欧阳文忠公认为天道运行是天理的自然表现。乾元运用九爻,体现了天道的法则。广平游氏指出前进者进升、成功者退隐是天道之则。乾卦之所以用九爻而不用七爻,是因为九爻变化多端能洞察天道之法则。
伟大至哉乾坤!乾坤的利益无处不在,无法名状。干卦纯阳无阴,品德最为伟大。孔子赞美乾元与乾利均为大,并称赞干卦的九五爻具有刚健中正、纯粹精要的特质。六画皆刚健的干卦,展现了旁通情感的特点。每一爻都与其他爻情感相通,动态展现时则显现为各种情境。
这些智慧的言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自然与人世的独特视角,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深邃思想与无尽智慧。横渠张子曾深谙:“乾发挥遍被于六十四卦。”其见解如春雨滋润,浸润人心。如见时乘六龙以驾驭天空,云彩漫卷,雨水滋润,天下万物得以生长。这里的“时”暗指干时,圣人在此时借助六阳之气以行道,如天之行云流水,恩泽遍布天下。
君子以成德为日常行为准则,内心之德行需通过实际行动来展现。成德与成性同义,皆指具备仁义礼智四德。君子以此四德为基石,发展出事业之路,可谓之成德之行。真诚之心形于外,体现于日常行为之中,因此是日常可见之行。首章已强调君子践行此四德,此节再次申明君子以成德为行,是对首章意义的深化与延伸。
潜龙隐而未现,行动尚未完成,因此君子暂时不会采取此策略。这一节是对第六节爻传的再次解释。上文讲述了整卦之德,此节特指初九之德。虽然隐而未现,行动尚未完成,并非初九不行,而是时机尚未成熟。末章提到的亢龙与本章潜龙,其文法相似。学者应深入理解文义,明白乾之初九如同人的卑微,乾之上九如同人的衰老,宜守静安常,不可轻举妄动。
君子的学问源于广博的阅读和实践,他们从中汲取智慧,融会贯通。以提问明辨是非,选择善行并遵循其指引。涵养自身,以宽容待人,以仁爱之心行事。正如易经所言:“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君子的德行如同巨龙初现,展现出领袖之气质。
博览群书,积累前人的智慧与经验,以涵养自身之德行。提问并明辨是非,是为了选择正确的道路。在宽容与仁爱的指引下,君子的德行得以稳固并推广至他人。这样的学问与仁爱,使君子虽未身居高位,却拥有君子的伟大德行。在深邃的古老智慧中,孔子对九五的解读揭示了大人之道。他们遵循自然节律,与鬼神共享吉凶福祸,顺应天时而不违背人性本质。真正的君子如同天地合一的存在。
孔子评价九三九四两爻时,强调了君子在重压之下仍能保持德行和才华的特点。真正的君子行为公正无私,以天德居天位,仿佛与天地同列。他们的行为契合自然之理,得到了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的庇佑。紫阳的朱子进一步阐释了九五的大人如何顺应先天之理和后天之时,他们的行为既符合天道,又遵循人道。
亢龙之言乃是对圣人的赞美。圣人知进而知退,知存而知亡,知得而知丧。他们在进退存亡之间保持内心的平和,不因得失而困扰。若能在其中保持正道,则无悔矣。九三居下体之极,知至而又知终;上九居上体之极更加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技能即便面临危险也能化险为夷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向上超越自我时刻保持警惕努力成长和发展向上超越自我保持谦虚谨慎的品格始终提醒自我这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王萧疑惑两处言圣人为重复然而紫阳的朱子解释再言其唯圣人乎始若设问而卒自应之也这一章与某些经典表述如系辞传论语等有着相同的韵味都表达了对圣人的深深赞叹不应随意更改其中的圣人表述这是对王萧疑惑的解答。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十二生肖本命佛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