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奥秘,经典传承,易经
系辞上传【本义阐释】
系辞,原为文王周公所撰之辞,系于卦爻之下,即现今之经文。此篇乃孔子对系辞的解读与传承,全面论述了易经的整体框架与法则,故独立于其他篇章,分为上下两篇。孔子通过深刻阐释易经的内涵,向我们揭示了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人类应遵循的道德。
【集说】
孔氏颖达阐释:孔子原作为十翼,对上下两篇经文进行深入解读。《系辞》贯穿义理,内涵深厚,分为上下两篇,全面阐述了易经的精髓。朱子在《朱子语类》中提到,熟读六十四卦,便能发现《系辞》之言极为精密,可谓易经之总括。其深入探究造化与易经的关系,揭示了天地阴阳之实体及易经中的核心观念。
胡氏一桂提到,《系辞》有时称之为《大传》。太史公引用“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为《易大传》,因何氏之属著有《易传》,故以孔子之传称为《大传》,以作区别。论及易经之核心,包括天地阴阳之实体,乾坤为易中阴阳之卦名等观念。
【论】
深入探讨易经的核心理念,我们发现其中包括天地阴阳的实体,乾坤为易经中阴阳的卦名。《系辞》中的卑高代表天地万物上下之位,贵贱则指易中卦爻之地位。动静、刚柔为易中卦爻阴阳之表现。方指事情所向,物以类聚,善恶分明,吉凶则为易中卦爻所占之辞。易经中的象包括日月星辰,形指山川动植,变化则是易中卦爻阴阳之变。圣人作易,以阴阳实体为卦爻之法象。
【诸家解说】
韩氏伯提到:万物皆有类别和群体,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顺应其共性则吉,违背其特性则凶,因此吉凶由此产生。日月星辰是象的体现,山川草木是形的展现。天地运转形成昼夜交替,山泽气息相通实现云行雨施,因此变化显现。苏氏轺讲到:天地乃一体,阴阳乃一气。它们或者表现为象,或者表现为形,所处环境不同。天上的云是明的象征。象是形的精华向上发散;形是象的实体留在地面。人们只能看到上下之分却误以为两者分离。实际上它们未尝不是一体。世间所谓的变化都源于一体存在于所处之地。从两者开始变化无穷。在天形成象在地形成形是变化的开始。《朱子语类》中提到圣人根据自然的造化来作易最初圣人根据天理的自然来记载于书中以此来理解易经。还提到天尊地卑表面讲述的是天地之理实际上讲述的是圣人作易与天地准绳。现在的天地就是乾坤高低就是贵贱等等观念。
蔡氏清阐述:孔子追忆未有易之前的情况来展示画前之易的存在。易中有乾坤、刚柔、吉凶、变化等名词但这些都不是圣人凭空创造的是根据天地间已有的事物模仿写出的。他还提到定者有尊卑各安其分的意思位者有卑高以序而列的意思断者有判然不相混淆的意思等观念。天地间的变化如同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哲理初看之下似乎只有刚柔两种力量然而这两种力量相互摩擦交融便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吴氏澄对此有更详细的描述画卦之初以一刚一柔开始经过多次的刚柔相摩形成四象八卦再组合形成六十四卦这是一种理性的演绎展示了天地间万物的生成与演变。
张氏浚曾言:“雷霆之威中鼓声震天风雨之润下万物成形。”这种雷霆鼓之风雨润之日月的运行寒暑的交替等自然现象正是天地间变化的具体表现也是易经所阐述的宇宙之理。孔氏颖达对此深有体会他说道:八卦的推盪展现了天地的变化就如同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仅诠释了画卦的内涵更是展示了宇宙间万物的真实情况。乾坤上下备描绘了天地的完整与和谐。
总体来看,《系辞》作为孔子对易经的解读与传承其内容丰富深刻涵盖了天地阴阳、乾坤、卑高、贵贱、动静、刚柔、象、形、变化等核心观念同时也揭示了圣人作易的法则以及易经所阐述的宇宙之理。通过对诸家解说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易经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解读邱氏富国对于乾坤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后,我们进入到了对乾坤德行的深入讨论。吴氏澄对于首章乾坤的解释显得颇为独到,从章首的父母孕育六子比喻,到乾坤德行的归宿——人体乾坤,每一观点都被阐述得深入浅出。何氏楷从乾坤推至变化的角度深化了乾坤之道的内涵。胡氏瑗则从乾之生物与坤之承天的角度阐述了乾坤的知与作。
乾坤是万物生成的两大核心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朱子语类》阐释了乾坤的知与行的关系,使得这两个概念更加具象化。柴氏中行则从动态的角度强调了乾坤在万物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吴氏澄则从乾坤与男女的关系入手,解读了乾坤在情感与行为中的体现。这些解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人类的情感、行为相联系,使得读者更易理解并产生共鸣。
虞氏解读的乾坤之道揭示了阴阳交替、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韩氏伯则强调天地之道的运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美。杨氏万里称赞乾坤之德广大无边。而张氏振渊则从天地无心化成万物的角度阐述了乾坤的易简之道。这些解读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乾坤之道的内涵与外延。
范氏长生认为,事物的亲近和成功都源于易知易从,这也是乾坤德行的一种体现。孔氏颖达则从无需谋划的角度解读了乾之易知,指出了事物在开始阶段无需过多作为的哲理。这些集说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乾坤之道的理解。
简易,乃天地之间的一大自然法则。苏氏轺提到,正因简易,事物才易于被知晓与追随。坤之简能,如同顺天而为,无需繁琐劳力,便能成就万物。乾坤之德行,易知易从,使得事物能够亲近、长久,并不断发展壮大。
在《朱子语类》中,乾之易知和坤之简能被视为乾坤的宝贵德行。容易理解则人们会自然亲近之,容易跟随则人们能共同成就一番事业。乾的健行不息如同流水滋润万物,坤的顺承天则如完成使命般简洁明了。对于人而言,无障碍则自然直率,顺应道理则行动无繁琐扰乱。亲近可长久是贤人的德行,有功可壮大则是贤人的事业。
林氏希元认为,易简之理并非外加于事物之上或内在削减的结果,而是心处事时的自然之理。就如同孟子所说的“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遵循易简之理就如同顺水推舟般自然流畅。
易简之道,深藏于天地之理中。掌握此道者,便掌握了天下之理。身处其中,即成人之位置,与天地同列。这是体悟大道的最高境界,是圣人的卓越成就。此章详细阐述了造化的真实,明示了经义的真谛。乾坤之理,既体现在天地之间,也融入人的体魄之中。诸多先贤都对易简之理的洁净无劳扰有所论述。
郑氏维岳指出,易简之理原本一体,依此理而行,事物自然简易可行。何氏楷进一步阐释了乾坤与易简之理的紧密联系,强调人的认知与行动应如乾之易和坤之简。程子曾言天尊地卑,阴阳各有其常,易简之理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乾坤运转,日月交替,成就了天地之造化。吸取乾坤的精华,化为男儿女儿。乾的力量开创万物,坤的柔和生成生命。乾坤之道简洁而深远。掌握易简之道的人才能成为圣贤,与天地并立。
易经的奥秘深邃无边,圣人通过观察乾坤二卦,设立卦象并系上辞语,以明示吉凶。王氏申子指出,易经初始只有象而没有卦,卦是由象而设立,阴阳交错,适当则吉,失当则凶。圣人根据阴阳的顺逆与得当与否来系辞,吉凶便得以明确。刚柔相推,变化生焉,意味着阴阳的转换,圣人和众人则通过观察这些变化来求得卦象。
张氏振渊认为,刚柔相推中的细微差别,正是圣人所观察和阐明的得失、忧虞之源。虞氏翻认为,吉则象得,凶则象失,悔则象忧,吝则象虞。这些都体现了易经中的卦、象、辞是相互关联的。
《朱子语类》引述道,吉凶悔吝如同四季轮回,周而复始。从悔过中走出便迎来吉祥,但一旦沉浸其中便易生吝啬,吝啬过度又会导致凶险。这一过程就像人生的经历,困苦艰难中人们会反省悔过,反省后便会逐渐向吉祥转变。但一旦达到吉祥,人们往往容易放纵自我,最终导致做出令人羞愧的事情。
赵氏玉泉解释道,吉是顺应道理而获得的表现,凶是违背道理而失去的表现。悔是在失去之后内心的困扰和忧虑,而吝则是在未失去之前的担忧和沉迷。何氏楷指出,吉凶悔吝可以通过卦象来观察,人事的得失忧虞与之相应。
孔氏颖达认为君子在易经中的居所安乐是因为他们理解了易之序。他们乐于玩味爻辞并领悟其中的事理。这些哲理如同璀璨的明珠需要君子去仔细玩味、深入理解从而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易经中的六爻变化揭示了天地人三才的道理。韩氏伯提到众多学者对易经中的六爻、三才之道进行了深入探索。集大成者如孔氏颖达等对易经的理解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哲理之美。君子通过深入理解易经中的哲理可以安身立命并与易和爻达到合一的境界。这些奥秘和哲理值得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和探索其中的智慧与价值所在之处。在深入研究《朱子语类》关于易经的阐述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智慧。易经中的“居”字,既描述了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也体现了其安身立命的状态。君子在平静时,会深入观察卦象,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而在行动时,则会依据易经的指引,预见变化并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样的君子,仿佛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无论面临何种境遇,都能化险为夷,顺遂如意。
易经中的卦爻辞,如同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君子通过深入学习并理解这些卦爻辞,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更能在实践中体会到易经的博大精深。每一个卦象,每一个爻辞,都蕴含着自然的法则和宇宙的奥秘。君子通过观察卦象并解读其含义,便能洞察先机,动无不吉。
天地间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易经便是揭示这些变化的智慧之书。圣人设卦观象,通过爻辞揭示吉凶悔吝的细微差别。刚柔相推,知变化之道,进退消长,成其变化。每一次的遭遇与观察,都是对易经的一次深入体验与应用。
君子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其表面的含义,更要领悟其内在的精髓。观卦之象,玩辞之深,每一次的学习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提升。而杨氏万里所描述的悔吝之言,更是提醒我们,人生难免犯错,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改正,回归善良。
易经是智慧的结晶,君子通过学习易经,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更能在实践中得到上天的保佑。每一次的遭遇与决策,都是对易经的一次深入应用与体验。只有深入理解易经的道理,才能在需要时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无论做什么都会顺利。胡氏炳文深入探讨了前章虽未触及的“无咎之辞”。在他看来,《易经》更为重视的不是无过,而是贵在能够改正过错,因为“无咎”的本质在于善于补过,体现了圣人希望人们自我更新的殷切期望。
张氏振渊观察到,得失时机背后隐藏着深不可测的玄机,地位升降也难以预测。有时看似得到的东西可能隐藏着遗憾,失去的同时也许蕴含了庆幸。这种微妙的转变就如同徘徊于得到与失去之间的小瑕疵,时隐时现。
谈及地位的高低贵贱,它就像六爻之位,各有其序。阴阳的大小差异,如同卦象的齐整,虽各有其时,却小有差异。阴阳变化之理在卦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朱子语类》曾探讨上下贵贱之位的问题,其中二四、五三等位置各有贵贱之分,最上位虽无位,却因贵重而更显尊贵。
王氏申子进一步解释,列意味着分别,如阳贵阴贱、上贵下贱等。而齐则代表均衡之意。虽然大小不齐,但若得时则可均衡。至于辨别吉凶,则是通过卦象中的辞来明确一卦一爻的吉凶含义。
韩氏伯阐释了“介”的概念,代表微小的事物或瑕疵。王弼指出,遭遇忧悔吝之时,不能忽视这些微小的介。程子进一步解释,将悔吝作为防范,意味着需对微小事物保持警惕,避免过错。《朱子语类》提出问题:“忧悔吝是否存在于介之中?”对此,朱子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丘氏富国指出这一章也提到了无咎,强调不仅要关注悔吝,更要在介上下功夫。知道后悔并能善补过,就能避免责任。如果在悔吝的介上也能忧虑,就只有吉。吴氏澄阐释了位、爻、卦的重要性,并强调分辨吉凶要看爻辞。他提到悔吝介于吉凶之间,如果能忧虑其介,就会趋向吉而非凶。
整体上,这一章强调了细微之处的重要性及面对忧悔吝时的态度与行动。《易经》教导人们只在吉凶之间做出辨别;在悔吝时谨慎把握机会;不断反省并努力改正过错,才能达到“无咎”的境界。那些不重复犯错并能真诚悔过的人,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并不追求无悔,而是追求能够悔过,因为这是改过迁善的道路。
《易经》中的卦象有大小之分,大卦如复卦、泰卦等被视作好的卦象;而小卦如睽卦、困卦等则被视为不好的卦象。这些卦象的大小与其吉凶辞语有关。每个卦都有其主导含义和特定材质,圣人根据材质和时机的难易来制定卦辞,以便指导人们如何适应和遵循。指导人们趋利避害、把握时机。《易经》的真谛在于始终秉持一颗敬畏之心,以此来避免犯错,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的人,才能够称之为此理解了《易经》的精髓。
易理与天地之道相契合,传递着天地间的奥秘。易书的卦爻蕴含着天地的法则,其中的“弥”表示终始联合,“纶”则寓含着条理的选择。韩氏伯言简意赅地指出,圣人创作易经,模拟天地的法则。孔氏颖达进一步解释,圣人通过易经与天地相契合,模仿天地的运行规律,如乾卦代表天体的刚健,坤卦代表大地的柔顺。这些观点充分展示了易经的深邃与博大。
苏氏轺强调易经的精髓在于其符合天地的法则,这种符合体现在易经揭示的幽明、死生、鬼神等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易经不仅涵盖了天地之道,更是我们理解这些道理的重要工具。在探究天地之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天文地理,揭示幽明之故,追溯事物的始终来理解死生之说。精气聚散、魂魄游降的变化让我们理解鬼神之情状。这些都是对易经本义中天地之道的深入探讨。
简而言之,易经是圣人穷理尽性至命的书籍,它揭示了天地之道,是我们理解自然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重要指南。韩氏伯提到有形无形的幽明变化以及始终循环的死生规律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本质。程子揭示通过探寻事物的起始可以推知终结,反之亦然。苏氏轺认为鬼与神是物质与变化的体现,精气凝聚成魄即鬼,志气升华为魂即神。
《朱子语类》提出如何通过理解生命的起始来推知生命的终结。又有观点认为魄为鬼,魂为神。《礼记》中孔子解释了气是神的旺盛状态,魄是鬼的旺盛状态。将鬼与神合在一起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还有观点认为魂是人的阳神,魄是人的阴神。人在天地间得天地之气形成身体,了解生命的起始和终结就如同与天地同变化。阴阳二气在人体中交会形成鬼神。无论是动静、进退都有阴阳之分。
真氏德秀提出人的生命由精与气合成,精属阴是魄,使眼睛明亮、耳朵灵敏;气属阳是魂,充满身体使人能思考、有知识、勇敢决断。胡氏炳文指出易理中用幽明、死生、鬼神等概念表达阴阳的含义,通过理解天地之道可以明白这些神秘的概念。林氏希元则认为这些神秘的概念其实都可以通过易经来理解。
郑氏维岳则探讨了人的生命起源与终结的观点,认为人从诞生到最终回归本源的过程与天地之道相似,不会违背自然规律。真正了解天地之道的人充满智慧与仁爱。易经是我们探索宇宙人生的深奥哲理的重要工具,通过深入研究可以理解天地之道,把握自然世界的运行规律。对于天地万物的理解如同浩渺无垠的宇宙,深邃且广阔。天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出无穷的特性,而地则以其恒久的仁厚滋养万物。那些兼具智慧和仁爱之人,他们的认知超越极端,行事灵活且不失正道。当一个人能遵循天理,接受并乐观面对自己的命运,他的智慧便会深厚,仁爱之心也会更加坚定。
韩氏伯认为,人的道德境界应与天地相合,才能达到相似的高度。而《朱子语类》则详细阐述了“与天地相似”的深层含义。那些真正安土重仁的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安心的存在。若他们只关注自身的安逸而忽视其他,便违背了仁厚的本质。只有真正安土重仁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体现出深厚的仁爱之心,不失天地的生物之心。
俞氏琰描绘了一幅天地与易相互映照的深邃画卷。世界的浩渺知识之海需要人们洞察其本质才能理解,这就是义的精髓所在。圣人以天下为己任,他们的行为都遵循天地之道的准则,义与仁相辅相成。
当我们沉浸在仁的海洋中,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遵循中正之道。热爱探索天理,深化认知;坦然面对命运,坚定行动。这些源于本性的品质并行不悖,是仁义合一的最高境界。圣人如同天地之化,通晓昼夜之道,以天地之化为标准,范围其变化而不越轨。
韩氏伯对此有独到见解:形器之外存在无法预测的阴阳变化,易道适应这些变化,不能被固定的形式和形体所局限。圣人的行为就如同模范天地之化,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遵循天地之道的典范。
神秘莫测的天地之化育包含着无尽的奥秘。真正的准则是与天地相合、与万物相应。圣人能洞察天地之变化、洞悉万物生长及昼夜更替的本质。易经是天地之化的运用,而神秘莫测的则是其主宰。真正了解天地之化的人便是掌握了穷神知化的人,这便是所谓的神化之境。
一阴一阳是大道的体现,阴阳相互转化是气的运动。道无形无声,难以直观感受,因此人们借由“道路”的“道”来称呼它。人的行动都依赖于道,道乃一阴一阳,是天地之规律,万物由此而生、由此而成。真正的圣人便是能揭示大道全貌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一阴一阳包含了对立与交替两种意义。善是道的延续,性是道的完成。那些纯粹至善的便是道的表现。通过深入洞察一阴一阳的转化,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道的本质。《朱子语类》进一步阐述道,造化发育万物的是善的延续,各正其性命的是性的完成。在深入探讨“继”与“成”的奥秘时,我们不禁被一种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吸引。这股力量推动着世界的进程,如同天道一般永不停歇。其中,“继”象征着一种持续的、不间断的流动,为人物世界带来无尽的善的滋养;“成”则代表着事物经过孕育、发展后,终于凝聚成形,拥有了自身的主体性和特性。
当我们追溯事物的起源时,会发现“继之者善”是天道初始流行时的状态,它为世间万物提供了善良的种子。而“成之者性”,则是这些种子在每个人和物体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使得每个存在都独具特色,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项氏安世认为,万物的生成皆有其独特的性质,道之所长养万物无不善良。熊氏良辅指出,天道之流行如同孕育万物之善的继续,人物所禀受的便是性的形成。潘氏士藻强调,善是性的本源,性则是善的实体。尽管个体间存在刚柔善恶的差别,但天命之本然却无不同。
圣人用“继”字极为精确,传达了天地之理的深意。人作为天地之子,完全接受天地之理,并将其融入自身。虽然天理无不善,但人性的表现却因接受之偏而不能完全展现其全貌。正如孔子所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并珍视这一奥秘,以探寻更多关于人性与宇宙的真理。
在深入探讨中,“继”与“成”诠释了天地之道与人性的交融与凝聚。仁之显现如衣物覆盖万物,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生机;藏诸用则指潜藏的功用,不显山露水。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仁之功的体现,圣人的无为正是因为不显露其用。生命的迹象和生育的功绩显现了仁的力量,而神妙的运用和变化则是藏诸用的体现。
我们要明白,仁知者罕见能全然领悟。百姓的愚钝使他们无法知晓,但这并非因君子之善不足或性有差异,而是由于局限所致。正如孔氏颖达所解释的,仁的显现是德的繁荣,藏的功用则是事业的成就。生命的延续、事物的不断更新就是日新富有之象征。恻隐羞恶辞逊是非这些道德情感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出来,就是仁的实际运用。
道之显明如阳光普照,藏于日常应用中。它鼓舞万物却不被圣人独自占据,这是盛德大业的极致体现。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珍惜每一刻的领悟和体验,不断探索人性与宇宙的奥秘。本文深入探讨了仁与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生命的生生不息与事业的持续发展,展现了天地自然造化的力量与圣人的智慧。在吴氏澄的观点中,生物的仁德如同春夏的生长过程,而收获与储藏则如同秋冬的过程。胡氏炳文指出,富有者拥有万物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吴氏澄还提到,日新之德如同激流勇进的江河,奔腾不息。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对生命与事业发展的深刻理解。
探究本质,解析占卜之秘,是深入理解易经的重要途径。通过极数预知未来,理解事物的变化,是每一位研究者都需要掌握的技能。多种观念共同诠释易经,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张氏振渊指出,乾坤是天地间的万物,占卜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阴阳相互作用。谷家杰则强调阴阳消息是易数,变化不应受限于时间。徐在汉则阐述了阴阳的生生不息是易的本质。
在程氏的总结中,易理广大无边,一阴一阳构成道的核心。上章提及的天地之道无边无际与此章阴阳的生成变化相互呼应。程氏认为上述阐述非常精准,但仅涵盖了天地之道的部分方面,实际上还有更多细节需要深入探讨。偏于见仁见知,全知仁合德;显为昼、藏为夜,鼓万物而无忧。易理在乾坤之间流转,展现出生命的广泛滋生。
本文所探讨的仁与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生命的生生不息、事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天地自然造化的力量与圣人的智慧等主题,都体现了对生命与宇宙深刻而丰富的理解。易经的智慧被广泛应用于解析这些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引。乾坤之间的动静,蕴含着生命的四德:静态展现本质,动态展现应用;静态独立存在,动态交融共生。孔氏颖达深刻地解读了乾坤的这种特性。
孔氏阐释,当乾坤处于静止状态时,其气息深沉而专注;一旦运转,则展现出四季更迭的规律,寒暑无误,刚柔并济。这种动静之间的转变,使得乾坤能够生发万物,静时如万物闭合收敛,动时则开启生命之门。程子进一步论述了乾坤的阴阳属性及其动静特性,强调了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
《朱子语类》描述天为一个浑然的整体,其气息贯通于地之中。地虽处于天之中,却能够容纳天的气息。当乾坤展现出专直和大生、翕辟和广生的特性时,便体现了阴阳的交融。胡氏炳文从乾坤的功能解读,指出了乾之健施和坤之顺承,以及它们动静之间的紧密联系。
林氏希元探究了易之所以广大的原因。乾坤作为万物的父母,各有其性气与动静状态。乾之性气静而专一,动则直遂;坤之性气静而翕合,动则开辟。这种特性使得乾坤能够广泛地生育万物。天地之大生广生,源于乾坤的动静之性,而易书的广大,正是对这种天地特性的描绘。
进一步来说,易道之广大变通、阴阳学说及易简之德,皆与天道人事相配。六章所阐述的,正是易道的博大精深。孔氏颖达认为,易为贤人之德,简为贤人之业。吴氏澄则言,易书之中包含着广大与变通的阴阳之义,如同天地有四时日月,易之广大变通阴阳皆体现易简之善。
《御纂周易折中》卷十三深刻解读了易经的奥秘,将天地、四时、日月、至德与易经的广大、变通、阴阳、易简相联系,展现易经与天地之道相融相通。易经的广大之理如同天地之广大无边,蕴含着无穷的变化与四季更替相契合的阴阳学说。详细而言,天地之道是一阴一阳的体现,易简之理具备于三极之道,贯穿进退昼夜之间。易者广大配天地,变化配四时,阴阳配日月,六爻之动、易简之善配至德。这一切展示了易经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其赞美天地之道、穷理尽性的内涵。
姓名算命|算命准吗|测字算命|婚姻算命|周易算命|抽签算命|称骨算命|生辰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