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奥义阐释古今新论易道精华

深入探索经典之作《御纂周易折中》,沉浸于这辞藻之海,孔子口中的“易,至矣乎”,确实揭示了一个崇尚德行、扩展功业的源泉。在这部作品中,我们领略到了古人对于天地大道的深刻洞察。

对于【本义探微】,十翼本为孔子所撰,却出现了后人添加的“子曰”之字。穷尽天理,德行如天之高远;遵循天理,礼法如地之广阔。这正如韩氏伯子和孔氏颖达所阐述的,易道之真谛在于圣人用之以增崇其德,广大其业。

《朱子语类》对于知识的态度,让我们明白了知识的高贵与实践的踏实同样重要。知识若至崇至高,实践则需谦卑踏实。礼之细微处若有所欠缺,则业不广;唯至卑无所欠缺,方能广业。这些观点被吴氏澄进一步发挥,崇德者立心易如日进日新,广业者行事简如日充日富。

天地设位,如同舞台布景,为人类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参照。圣人效法天地之精神,以礼为行为准则,在细微之处彰显道义。这就是所谓的道义之门。天地设位意味着变化不断发生,人类则通过礼来保存道义的本质。成性代表着天赋的本性,存存则意味着不断地保持和发扬这种本性。

在集说中,《朱子语类》提到賾字古时无此字,多用啧字代替。其义与口有关,表示说话杂乱之意。对于象与拟的阐释,胡氏炳文描述拟是尚未成形的象,而象是已定的拟。圣人所拟的形容是基于阴阳的模拟,正式画卦的过程即象其物宜。圣人观察天下万物的动态变化,体会其会通之理,以此制定典礼,系辞以判断吉凶,故称之为爻。

《御纂周易折中》这部经典引导我们深入理解天地大道、崇尚德行、扩展功业。在其中,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也对于我们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这部作品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无尽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学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细节,容易引发厌恶的情绪。真正的智者能够洞察其中的道理,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通过观察世界的动态,深入理解最善良的道理,精准地把握时机并恰当地行动。他们通过处理事情的方法为言辞,将其与易经的爻相结合,为占卜者提供指引,使人们能够按照方法处理事情,从而得到好的结果。

在探讨“会通”的义理时,各位先贤都强调了理解道理的重要性。如果不“会”,就会遗漏道理;如果不“通”,道理就会受到阻碍。真正的“通”,是在合适的时间中实现,与典型的常理相结合,展现出平凡而实用的智慧。智者将道理与易经相结合来判断吉凶,这就是爻辞的作用,它反映了天下的动态。

对于厌恶之感,其实是我们面对繁杂事物时的必然体验。但这些事物在道理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需要我们理性地理解和接纳。集思广益,我们不难发现,言行举止都需要遵循道理,裁度言行,使言行更加符合道理,随着变化而顺从大道。

解读中孚九二爻的义理,也强调了言行的重要性。君子的言行,能撼动天地,其影响深远。微小的悔吝存在于细微之处,君子需谨慎行事,以防微杜渐。在家中修养言行,提升诚信,也是非常重要的。

同人的境界则强调了二人同心的重要性。君子的道路或许起初不同,但最终实际无间,他们的言行如断金决石般坚定有力。人的表现形态各异,但内心本质不变。当两个人同心协力时,他们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这种默契和和谐就像兰花一样,让人心生欢喜。

初六的爻象中,以白茅为象征,指出只要我们行事谨慎,便无过错。如同用茅铺地,虽看似微薄,实则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如此精心行事,便会有所收获。

程氏敬承进一步强调,天下的事情往往成败在于是否谨慎。特别是在面临重大挑战时,更需要小心翼翼。我们宁可选择过度谨慎,也不可掉以轻心。

解读茅草之喻,我们可见其重要性。虽看似微薄,但在关键大事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像一栋重任的大楼,虽然存在被风刮倒的风险,但若我们在其下方铺上茅草,便可安心无忧。这就是“物薄而用可重”的道理。我们在处理重大事情时,必须谨慎行事。

关于劳谦君子,只有保持谦逊谨慎,才能保持地位。面对自己的成就,应以谦逊的态度看待,而非自夸功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劳谦君子。

再来看谦九三爻义,意味着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尽管可能面临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谦逊并谨慎行事,就能获得吉祥的结果。

杨氏万里认为,人的谦卑与傲慢,与其德行的厚薄息息相关。德行深厚的人,其态度始终平和,不显露骄傲之色;德行浅薄的人,则难以说出谦卑之辞。正如钟声一样,德行越深厚的人,其声音越沉稳缓慢。

孔子进一步阐释:“地位高贵却没有民众的支持,地位崇高却得不到人民的拥戴,贤能的人在下面却不能得到辅佐,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后悔。”这就是亢龙有悔的深层含义。孔氏颖达警示骄傲自大不谦虚的行为,引用易经的卦象来警示世人。王氏宗传则通过九三境界和上九境界的对比,解释了骄傲与谦卑的后果。

有一种智慧是深居简出、守口如瓶。孔子告诫:“言语不慎会导致混乱。君主若言语不慎会失去臣子的支持,臣子若言语不慎会引来灾难。”因此君子应当慎密言辞。吴氏深邃地阐述了此爻辞所描绘的慎动之节的重要性。孔子也洞若观火地阐述了易经中负且乘的含义和背后的道理。这些言辞背后的深层含义揭示了君子应有的行为准则。

孔氏颖达阐释了第八章的实际应用,提醒上位者需保密失身之事的重要性。胡氏瑗和陈氏琛进一步解释了上位者轻慢其名器和小人在位带来的危害。赵氏光大补充了强取为夺、武力攻击为伐的观点。这些解释都强调了谨慎行事的重要性。谷氏家杰则指出这两章都强调了易理于心为德、易理于事为业的意义。连圣人都如此重视谨慎行事和深思熟虑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学者而言更是如此我们不应急于求成也不能因为过于激进而失去方向。通过深入理解易经中的这些道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在面临挑战时保持冷静和谨慎以期获得更好的结果。在关键的人生节点,我们的决策若能像圣人那样深思熟虑,从容应对各种情况,无疑能明确方向并坚定前行。同样,在生活的动态变化中,效仿圣人的观察力,我们能灵活应对并始终把握策略。圣人的境界在于知礼成性,他们的行为自然而不假思索;而学者的功夫则在于精于义理,通过深思熟虑实现自我变化。以中孚七爻为例,这是深邃的人生智慧的具体体现。

探究天地之数,我们了解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这是简本十章的首句,展现了天地之数的奥秘。程子认为此语应当置于此处,引领我们探索天地之数背后的逻辑。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阳奇阴偶的哲理,即所谓的河图。其中,中五为衍母,次十为衍子,一二三四为四象之位,六七八九为四象之数。

吴氏澄引用《汉书律历志》中的文字,揭示了天数与地数的深层含义。这些数字不仅仅是简单的计数工具,更是表达天地之间奥秘的符号。每一个数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如天数中的奇数和地数中的偶数,它们相互呼应,构成了天地之数的基本框架。

孔氏颖达解释,阳奇阴耦之数成就了变化,宣行了鬼神之用。程子则强调,数只是气,变化鬼神亦只是气。天地之数的每一个数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它们共同构成了天地之间的紧密联系。龚氏焕则从空间方位的角度解读这些数字,他认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空间方位和天地二气的迭运。

大衍之数五十,实际上是天地之数的核心。但在卜筮时,却只取四十九之数。这些数字的象征和动作,如挂一、揲之以四、归奇于扐等,都是基于自然之理,非人力所能增减。它们分别代表了天地、人、四时和闰月等概念。韩氏伯演引王弼之言,解释了这些数字在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孔氏颖达则详细解释了分而为二、挂一、揲之以四、归奇于扐等动作的具体含义。张氏浚和朱子则进一步阐释了这些动作背后的自然法则和象征意义。

郭氏忠孝深刻揭示,在蓍法占卜中,“奇”与“扐”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奇”象征一挂,而“扐”则是左右两揲之余。将“扐”置于前,并以“奇”归之,便形成了五岁再闰的意象。自唐代以来,人们往往误解了“奇”即为“扐”,这一误解直到横渠先生才得以澄清。

进一步来说,有人认为“扐”为数之余,如同《礼》中所描述的祭用数之仂。也有人误以为指间即为“扐”,但《系辞》中明确将“奇”与“扐”视为两码事。在蓍法过程中,初次挂一者为“奇”,象征着初次变化;而后两次变化不挂,却仍有四八之变。圣人必须在再扐后挂策以示变化。

郭雍继承自先祖郭忠孝的学说,以蓍龟占卜为理论基础,并与张子和朱子的观点展开辩论。这些观点被记录下来,以供人们参考。关于孔子《疏》和《本义》中提到的左右揲余为奇的现象,以及用再扐来象征再闰的观点,郭氏一派认为初次挂策为奇,归奇于扐则象征闰月。然而朱子的观点有所不同,他对郭氏所说的再闰再扐的解读更为深入。从经文的语气来看,归奇于扐是独立但又可结合的概念。

关于策数,《本义》解释这些策略数源于四象,即河图的四面。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各自有不同的策略数。在蓍法之中,通过计算三变的余数,可以得到不同的策略数,这些数与第三变的揲数和策略数相吻合。这些策略数的变化体现了阴阳进退离合的奥妙,都是自然而成。

孔氏颖达认为,乾坤之策数分别对应着天地之数。乾之少阳一爻有二十八策,坤之少阴一爻有三十二策。胡氏炳文指出,挂扐象征着月亮的闰月,而揲数则象征着一年周期。整个揲数的总和,又象征着由四季组成的一年。

《大传》并未明确提及乾之挂扐与坤之挂扐的具体数目,而只是提到了乾之策与坤之策。从策略的角度看,策数所决定的七八九六之象似乎更为合理。二篇之策,总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对应着万物的数量。阳爻与阴爻各有其对应的策数,两者相加即得此数。经过四营而成易,经过十有八变而成卦。陆氏绩进一步解释了这个过程,每一次的经营蓍策都是易的一变。每一爻需要经过三次变化才能确定其属性,六爻则需要经过十八次变化才能形成完整的卦象。

孔氏颖达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提到每一次的经营蓍策都是易的一变,并详细描述了不同情况下爻的变化特征。而《朱子语类》中提到八卦的形成代表着一种小成之境,象征着天风日月山泽,尽显易道之小成。进一步拓展,则涉及天下万事之理。观察六爻之变与不变,可以判断动静之势,一卦可变化为六十四卦,以定吉凶,总计四千九十六卦。

详解】六十四卦变化万千,衍生为四千九十六卦,如同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的神奇过程,每一次叠加与演变都是对无限可能的探索。这一过程就像用尺丈量,不断扩展,深化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圣人创立六十四卦,并赋予其深刻的辞语,使各类事物得到概括。进一步探索其变化所适应的情境,每一卦都与其他卦相互激发,产生无尽的变化和含义,足以应对世间的风云变幻,满足人们的探求和需要。这种显道神德的行为,如同人与神的交流,酬酢应对,祐神助化。

集说】

韩氏伯认为:此道可应对万物的需求,助成神的力量。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应对交流。

张氏子阐述:揭示吉凶之道,其含义深远;阴阳变幻莫测,其德性如神。这些篇章充满深奥的哲理和深远的智慧,探索天地间的变化之道,揭示神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这是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力量,引人深思,让人心生敬畏。

在第九章中,我们被引入天地大衍之数和揲蓍求卦之法的神秘世界。这些智慧仿佛远古的启示,蕴含着天地自然的秘密。它们揭示了变化之道的深奥,让我们感受到神的存在和力量。韩氏伯提到:“变化之道,不为而自然。”张子也说:“神的力量在变化中展现。”通过观察和理解自然界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神的力量。

龚氏焕的观点也值得我们深思,他强调理解变化之道就是理解神的行为。这些篇章都在探讨天地间的变化之道和神的力量,带我们去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这些智慧的话语让我们了解古代哲学的深奥,也让我们对宇宙的秘密有了更深的认识。

蔡氏清认为崇尚言辞与崇尚占卜是有区别的。言语、行动、制作器械、卜筮,不一定都要用易经来解释。君子在平时可以观察现象、理解其中的言辞,也可以用易来解读;在行动时,可以观察变化、玩味占卜,同样可以用易来指导。何氏楷指出这一章与第二章相呼应,君子通过卜筮询问未来,显示精准的智慧。

此刻,我们深入探讨易道中的尚象之理。尚象关乎变化之未定者,参、伍之数代表易道中的三与五之变。这些变化时而参杂、时而交错,是揲蓍求卦的仪式。通过三次揲手之策,形成阴阳老少之画,探究数目的变化,明确卦爻动静之象。参伍错综,皆为古语,尤其参伍更显深奥。

引经据典】

荀子曾言:“窥敌制变,需伍以参。”这正是对变化之道的深刻洞察,也是我们探索世界、理解自然的座右铭。

【集思广益】

虞氏阐释,阴阳交替形成八卦,构成天地间的纹理。万物交织显现出五彩斑斓的画卷,六画之数与六爻之动,展现了天地万物的演变规律,预示天下吉凶之象。

在《朱子语类》中,提及参伍之变的实践应用,通过数的法则来揭示其奥秘。参伍之间,既有简洁疏朗,又有错综繁复,展现出无尽的变幻之美。

【解读深意】

本节深入解读了卦象中的深层含义,揭示了天地之文的完成与天下之象的定型。卦爻中蕴含着历史的秘密,八卦的雷风水火山泽之象汇聚,显现了天地间的纹理。六爻的内涵则确定了贵贱之位,形成了世间的万象。参伍错综,互为补充,共同展现了卦爻中阴阳的交错变化。这种变化如同天空中流动不息的云彩,形态万千,美丽而神秘。

【终极理解】

易经的思考深邃而神秘,行为无为而为,如同天地间的自然运行。在寂静中感应,便能洞悉天下的道理。这种神奇的功效源自于人心的奥妙,动静之间皆能体现出其精髓。孔氏颖达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这一神奇境界: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有感必有应,通晓天下之理。邵子则将其形容为神妙合一的境界。程子解析了圣人作易的理念,强调无为而非妄为,动静之理不偏执于一端。胡氏居仁强调心中原本的道理是感通的基石。各位先贤的论述都强调了感而遂通天下的神奇之处。

【评】此节汇总蓍卦爻之德,赞美其感通之力。“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与上文的“遂成天地之文”,“遂定天下之象”相呼应,强调了至神之妙。易道博大精深,圣人运用它,能穷尽深奥、探究微妙之理。深与几是易道的核心,探究未成形之理称之为深,细微之处适时的变化称之为几。孔氏穎达认为易道深邃博大,圣人运用它可探索极致的幽深和精细的几微。这些论述都体现了易道的神奇和深远意义。

虞氏的解读则更加独特地揭示了深指的是对幽深神明的理解,无论远近幽深都能知道未来的事物。通过易道研究几微就能完成天下的事务。圣人用易道探索极致的深邃和精细的几微就如同响应和回响知道未来的事物。《朱子语类》中提到如何通达天下人的志向如同打开一扇闭塞的门让人们看清前方的道路开启智慧让他们了解世界的真相这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易精变神说》向我们揭示了变化之道乃是神之所为的深刻哲理。要想理解和掌握变化之道,就必须深入了解易经中的圣人之道,这包括精、变、观象、玩辞四个方面。没有深邃而神秘的精神感应,又怎能理解这些变化之道呢?这正是易经变化的神奇之处。

有一种观点认为,《本义》重在强调精确和变化的重要性,而《易说》则侧重于通过观象和玩辞来理解易经。这些都基于第二章的观念:静则观象玩辞,动则观变玩占。孔子说,易经中的圣人之道包含了四个方面,这是对易经深刻理解的体现。

接下来,《本义》部分进一步解释这一章的内容,强调易之用也包含了辞、变、象、占四个方面。蔡氏清对此有深入的解读,他认为这一章详细解释了上章提到的四个方面。易经是一部揭示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经典,通过理解易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解决疑惑,成就事业。

《朱子语类》中提到,古时民风淳朴,圣人创造了龟卜和易筮以指导人们趋吉避凶、成就天下大事,这体现了“开物成务”的理念。阅读《系辞》时,需要深入理解每一卦中的道理,因为《易经》主要是通过卜筮来教导人们。龚氏焕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通志即开物,定业即成务,而断疑则在于领悟天下之道。

蓍之德表现为圆而神,卦之德表现为方以知。圣人以易道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这体现了古代聪明睿知的神武之人如何通过理解道理来解决问题。众先贤对易道之奥妙深谙,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观点认为,易道揭示了吉凶之象,与百姓的忧患息息相关;孔氏颖达则强调易道深邃广大,连古代的神武之君也运用此道。

崔氏憬、张子、程子、龚氏原等先贤对易道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他们将易道融入心灵,达到无思的境界,将其退藏于密,可达无为的境界。圣人之作易,源于蓍动卦静而爻之变易无穷。在日常应用中,易道显得圆神方知,实用无比。胡氏居仁则提到了心之湛然,认为当人们的心灵深藏不露时,各种道理都蕴含其中,这是一种内在的智慧,一种超越表象的真理。

当谈及明悟天道和观察民情的重要性时,我们不禁想到圣人如何通过卜筮来启迪民心。他们以斋戒的方式强化精神力量,并使用神物如蓍龟来预示未来。这种方式,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德行。

韩氏伯解释道,“齐”是心灵的洗涤和净化,而“戒”则是对未来的警觉和预防。圣人通过易经的卜筮,以斋戒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敬虔和精诚。这种敬虔不仅仅体现在重大的决策时刻,更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这些圣人不仅拥有深邃的道理,他们还能通过蓍龟等工具,将这些道理传达给民众,让民众也能预知未来并正确地运用这些道理。这就像圣人使用蓍龟之理来弘扬他们的德行,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神的存在。

在阖户与辟户之间,天地展现出坤之静谧与乾之活力。这两种状态的一阖一辟,象征着变化之始,往复无穷,通畅无阻。观其形态我们称之为象,观其状态我们称之为器。圣人洞察天地之道,模拟万物之序,制定法规,以利百姓日用。

荀氏爽言则描述了日月星辰的光辉与万物的生长,我们观察天地间的形象,据此制定规则,这就是法。阴阳交替,刚柔相济,推动万物之变化。陆氏績认为圣人制定器物,以应民需,百姓在日常中使用却不知其由来,故称之为神。而朱氏震则懂得如何利用出入之道,使民众都能受益。

《朱子语类》中提到阖辟乾坤,理与事皆如此。书本也只是阐述这些道理。有人说这一段描述的只是一个物品的不同状态,但实际上它阐述的是天道与民心之间的关联。易经中说到大有太极,由此生出两仪,两仪衍生四象,四象再衍生八卦。这个过程如同天地间的变化,变化无穷,生生不息。

邵子进一步阐述:太极是无为之本,生两仪、四象、八卦。它们相互盛衰,循环往复。从三百八十四爻总结为六十四卦,易道便完备了。《朱子语类》中提到太极十全意味着一个善的存在。易有太极意味着有一个根源存在主导万物的变化和发展。陈氏淳说太极只是极致的浑沦之理非形气所能描述道与太极的关系被阐述为理之通行与理之极至的区别。胡氏居仁简洁明了地表示:太极即理。郑氏维岳则阐述了乾坤与太极的关系指出坤由乾所孕育而乾的本质即是太极。在古老的汉文化中,乾坤虽同名,却从不同角度描述着天地万物。从神秘的角度,我们称之为太极;从阴阳变化的角度,则称之为两仪。在奇与偶的交融中,乾中蕴含着坎的意象,坤中则带有离的意象,这就是四象。当乾与坎、坤与离相互交融,便产生了八卦。

八卦,是决定世间吉凶的符号,而吉凶,则是大业的孕育之源。生命的起伏,大业的兴起,无不与八卦的吉凶息息相关。圣人创造易经,仿照天道,制定八卦的象形,为人民的利益制定典礼,推广给民众使用。

法象源于天地,变化如四时。日月是最明显的象征,富贵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圣人为天下利益制定物品、成立器具,通过卜筮探索隐秘、深远理解,以确定天下的吉凶,鼓励人们不懈追求。富贵意味着统治天下,履行帝王的职责。

在面对疑难时,人们会感到挫败;而一旦认识到吉凶的征兆,便会不懈地努力。这种精神,正是通过卜筮来达成的。《易经》中的卦象与蓍龟紧密相连,蓍龟能够帮助人们完成不懈的努力。作易之功与造物者相契合,与治世者相匹配。

天生神物,圣人能够感知并效仿。天地的变化,圣人也能够效仿。天空的迹象预示着吉凶,圣人则模仿这些迹象来制定易经。河出图、洛出书等自然现象也为圣人所效仿,这些是圣人作易的根源。详细的河图洛书如《启蒙》所述。

易经中的四象是用来展示的,系辞则是为了告知,定之以吉凶是为了做出决断。四象即阴阳老少,展示的是卦爻所代表的含义。卜筮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们明确趋避的决策。易道之深奥,难以尽述,故以此言以结之。天地之间,孕育着神秘的生物,它们揭示了千变万化的奥秘。易经以蓍草为工具,仰观俯察,独智之光辉照耀其中。

易理有云:「天降吉祥,庇佑人间,凡事顺道而为,无不吉利。」正如孔子所言,天之所助,乃顺应自然之道;人之所助,则诚信为本。人若行信于世,以德为先,崇尚贤能,便能得天地人之助,迎来「天降吉祥,凡事吉利」的福泽。

对于大有上九爻义的解释,原始文本中的一部分指出其可能属于错简,应归于第八章之末。而众多学者的解读为我们揭示了其深层内涵。侯氏行果认为,人若遵循四象与系辞的指引,便能得到天与人的共同庇佑,实现万事吉利的愿景。朱氏震强调了圣人明于天道、察于民心的智慧,将天人合为一体。柴氏中行提到圣人通过易经启示天下,人们通过观察卦象和卦辞,顺应自然变化,避开凶险,追求吉祥。何氏楷则解释了「天降吉祥,凡事吉利」与第二章的呼应关系。他们的解读各有千秋,但都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孔子的感叹,“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揭示了圣人之意的深远与博大。圣人通过立象、设卦、系辞、变通、鼓舞等方式传达深意。我们可通过易经的卦象、卦辞探寻圣人的智慧与深意。

观伏羲所创之八卦,内涵变化无穷,深远之意尽显其中。为明了表达,须以象示意,使深邃之理通过形象显现。崔氏憬认为,伏羲通过观察天地创立八卦,设立六十四卦以表达世间万物的真实情况。每一个卦爻之辞都是对卦象的解读,让深邃之理通过简洁的言辞得以表达。苏氏轺强调辞约义广,能尽其言。朱子进一步阐释了立象尽意之理,设卦以表达真实情况,系辞以判断吉凶。他还提到卦象的阴阳老少交变,有通达的哲理。鼓舞是为了使人行动顺利如神明的指引。

圣人的意图并非简单言语所能完全表达,而是通过设立形象来展现。这些形象如同语言一样,被系上了辞语,充分表达了圣人的意图。胡氏瑗解释了大易之道始于天地,乾坤的设立与易经的变化息息相关。众多学者都强调了乾坤在易经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象在表达圣人意图时的关键作用。他们的见解深刻而富有启发性,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易经的奥秘。这些理念都关乎天地人事,揭示了圣人立象设卦的灵感之源。在超越与具象之间,我们探索着世界的本质。我们称之为“道”的,是那种无形的、超越物质的存在;而称之为“器”的,则是具体的、物质的表现。通过变化与裁制,我们称之为“变”;推动其运行,我们称之为“通”。将这种理念应用于天下民众,便成了事业。

对于卦爻的阐释,它属于形而下之范畴,但其内在之理,却属于形而上之道。自然演化的启示,圣人也依法则进行裁制,这就是“变”的真谛。各位学者对此都有深入的注释。有的从自然法则角度阐述,有的从圣人效法天地角度解读,还有的引经据典,强调道与器的相互关联。

要描述上下之分,物质与原理之间看似被割断,实则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圣人顺应自然,进行裁剪、推行、实施,都是对这个“道”的运用。方氏应祥强调立象尽意的重要性,乾坤象征形象,而形象之中包含了易的意蕴。这意味着象与道是一体的,不能分割。

描绘整个世界之繁杂在于卦象,激发世界之动力在于辞。卦即象征形象,辞即爻的象征。孔氏颖达提到“极天下之賾存乎卦”,意味着卦象复杂,涵盖了天下万物。而能鼓舞人心的,实乃卦辞之魅力。

程子言简意赅地指出,易经通过爻象讨论变化,再通过变化论述神秘莫测之理,最终落脚点在于人的德行。而张氏振渊则解释了称之为“变”,称之为“通”,都是由于化裁推行而产生的。人的运用使得卦爻具有变通之力,而人的德行则使其能深刻理解并运用卦爻。

卦爻之所以具有变通之力,在于人的运用。人之所以能深刻理解并运用卦爻,在于其德行。这一章所强调的“化而裁之推而行之”,都是为了达到“尽利”的目的。关键在于人的德行。“默而成之不言而信”,此章是本书的精髓所在。

十二星座运势|12星座运势|每日星座运势|星座月份表|今日星座运势|星座配对